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黄安琪、兰天鸣

  数风流人物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黄安琪、兰天鸣)2014年12月10日,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在赶赴一个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院抢救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47岁。

  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大幕。邹碧华正是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为提升法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建立法官员额制,即法官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

  过去,法院内部“混岗”模式导致法官基数普遍高于员额比例。在司法体制改革初期,不少年轻法官,特别是助理审判员,担心员额控制会影响今后职业发展前景。

  是遵循司改精神择优选取办案骨干,还是“论资排辈”?邹碧华强调并且始终坚持,一定要腾出员额让年轻人有机会参与遴选。他认为衡量一个法官的水平不能单凭“计件”,因为“简易案件占用时间较短,疑难案件可能占用法官很多的精力”。

  邹碧华的同事回忆说:“一个双休日,我们把某家试点法院200多个法官的案件办理情况数据交给他,没想到他认为案件难易度无法从数据中看出来,必须看案卷,他让我把这些法官的案卷材料调出来给他看。”

  此后,邹碧华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旨在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

  邹碧华认为,“摸清现状”是制订改革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他不怕“得罪人”。一方面,邹碧华对上海各级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数量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在全市法院做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各基层法院是否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如果存在,有多少?并且还会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

  此外,邹碧华倡导建立职业共同体,争取各界对司法改革的共识,让法律从业者看见了光亮、增强了信心。

  “有的法官显得非常强势,不愿意多听律师解释;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听取律师的陈述和意见,或者在感觉律师陈述和意见与自己内心认知相左时,随意打断律师发言……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对中国的法治产生巨大伤害。”邹碧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就在邹碧华逝世的前一天,他所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近年来,法官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的司法责任制不断深化落实;审判管理评估日益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全流程无纸化庭审在更多法院成为常态;更多年轻法官正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燃灯者”,邹碧华一直激励着广大司法干部忠诚履职、为民服务、担当作为。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7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权威发布
   第A8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小夏记“疫”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体育
   第A12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DGA9版:东莞新闻
   第FSA9版:佛山新闻
   第SZA9版:深圳新闻
照亮前路的真理光芒
中宣部 国家卫健委部署开展 “最美医生” 学习宣传活动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艾热提·马木提:牺牲在反恐一线的“人民英雄”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昨起亮相国博
中国记协举办新闻茶座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和特点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增强打好疫情防控硬仗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决完成疫情防控硬任务
《广州日报》品牌价值跃升至582.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