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记者昨日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牵头制定的《广州城市水浸点、涵洞、隧道内涝风险区域划定和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并于近日印发。该《方案》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风险区域识别,以流域为单元,率先划定62个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面积共772.84平方公里。
加强防洪排涝工作部署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接广州市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后,划定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加强内涝风险点治理,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管控建设用地项目避让泄洪通道,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治涝措施,综合施策降低广州城市内涝风险。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制定了《方案》,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风险区域识别,全面分析内涝成因和梳理内涝风险点,编制风险区域、风险点分布图及治理清单表并分解到各区形成“两图一表”,提出我市水浸点、涵洞、隧道系统治理措施和空间定位。
同时明确七项工作任务:生态保护和用地保障、城市更新落实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系统评估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推进内涝风险点治理、完善城市竖向规划、落实防洪排涝专项工作、推进海绵城市系统性建设。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出自然生态空间保护目标、布局,区级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专业规划阶段落实河涌水系控制线,明确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总体规模。
控制性详细规划设置海绵城市专篇,同步开展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实现“五级三类”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规划管控,确保国土空间韧性城市目标的转化和传导。根据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计划将需落实排水防涝设施用地的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并优先保障用地指标。
划定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
通过创新运用遥感技术和激光雷达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信息技术,识别和排查全市不透水地面和洼地,揭示不透水地面、洼地与城市内涝的关系。以流域为单元,率先划定62个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作为开展风险治理和管控工作的依据,支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城乡内涝安全底线,优化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合理划定和保护雨水行蓄的蓝绿空间,从而为全面提升广州应对洪涝风险能力、打造洪涝韧性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提出城市更新综合治理措施
目前广州大量旧村处于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全市城市更新涉及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面积为303.17平方公里,占全市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总面积的39.23%;其中,三年实施计划村涉及66.61平方公里,五年行动方案村涉及90.29平方公里,十年改造规划村涉及146.2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改造通过综合施策降低洪涝风险,合理确定有利于排水安全的竖向高程体系,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利用绿地、公园、道路、运动场、广场等构建雨水调蓄设施和雨洪行泄通道,同步对更新改造范围内的内涝点进行系统治理,按市政承载力评估落实市政基础设施,切实提高更新改造区域防洪排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