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郭兆晖 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李志坚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
谢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

  理论圆桌会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如何打赢低碳转型这场硬仗?本期《理论周刊》特邀请三位专家,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冬梅、周裕妩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内涵?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这一阶段性安排有何内在联系?

  谢晓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碳的排放量和清除量达到平衡,即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碳达峰和碳中和中的“碳”,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碳中和并不是要实现“绝对零排放”,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将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自然产生的影响降低到净零程度。

  2030年前碳达峰是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基础,如果说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则是质变;质变离不开量变,量变的终极目标是质变。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经历漫长而颠覆性的过程。

  郭兆晖:碳达峰和碳中和主要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减少碳排放量,通过采用清洁技术、能源替代等手段降低碳排放,从而向“达峰”目标靠近;二是通过生物措施和其他手段增加碳的捕获和存储。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及难度;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看待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现实条件?

  李志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实施低碳绿色、节能减排的长期战略,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郭兆晖: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极大促进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和重大行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也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这从思想层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能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和技术支撑。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任务;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提前完成了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特别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低碳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谢晓敏: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碳达峰和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相一致,实现碳中和与中国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相契合。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产业结构重塑,引发一场涉及能源、交通、工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关键词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进而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何理解其深意?如何看待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郭兆晖:碳达峰、碳中和实质上是一场从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其核心就是绿色经济的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将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的进程,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加快实现由高碳向低碳,再由低碳向零碳的转变。

  谢晓敏: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重塑其涉及的重点行业和领域。这场重塑性变革的核心,不仅要建立颠覆性能源体系,也要实现供给侧电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以及需求侧高效化、智慧化、再电气化,并以此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驱动力,重塑重点行业领域的经济结构,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

  李志坚: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要在未来40年先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控制能源生产与消费碳排放是关键,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以往的落后产能转移思维,立足于以低碳和零碳引领的绿色技术和产业链深度参与新一轮的产业链重构,力争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除了在供给侧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以外,更要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方面实现综合提升。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以新科技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造业、高效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智能制造产业以及满足多样化生活需求的新型消费品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在您看来,广东广州在实现率先达峰方面有何优势?对此,您有何建议?

  郭兆晖: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低碳发展趋势明显,低碳试点工作为促进碳排放达峰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对广州而言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广州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调整具备减碳空间,潜力巨大。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新能源产业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

  未来,广州要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健全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财税、信用、补贴等政策,推动以碳金融创新为主的绿色金融创新,深化完善广州碳交易试点、碳普惠制、绿色金融试点示范工作。

  谢晓敏:制造业在广州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因此广州第二产业减排空间很大,短期内即可通过能效的提高来实现能耗降低和碳排放降低。同时,广州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通过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一步率先实现碳达峰及推动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争取率先实现碳达峰,具有示范意义。为此,广州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加快推动广州低碳转型。

  李志坚: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广州具有优势:一是致力于推进新能源建设,在绿色产业上领先全国。目前,广州以智慧能源为引领,发展多种新能源利用,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发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氢能产业,并注重发挥集聚效应。黄埔区聚集了大量绿色能源企业,是绿色园区发展的代表。二是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近年来,广州推出《广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绿色10条”“氢能10条”等专项政策,对绿色低碳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三是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成立有助于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广州期货交易所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交易品种,未来可构建以碳排放权期货为依托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广州要从减少碳排放、促进碳吸收两个方面,基于自身产业发展优势,找准新的产业超越赛道,强化绿色发展能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典范。

  一要加快绿色技术创新与推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未来产业绿色化发展技术需求,通过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计划、产学研深入融合等方式,开展绿色前沿技术研究与推广,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在现有制造规模优势基础上,推动产业分别向研发和市场两个方向延伸,提升产业配套水平和延长产业链条;二是支持企业将低技术低成本的绿色低碳环节向周边区域转移,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技术研发等产业链高端环节优势形成;三是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三要发展壮大新型绿色产业。充分挖掘广州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高科技、零碳或者低碳排放的新型绿色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大健康、海洋经济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运输、环保设备等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数字产业。

  四要健全绿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广州千年商都优势,围绕绿色产业和产业绿色化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更高水平开放创新,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率先在南沙落地。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模式、PPP模式、生态环境导向的开放模式,构建生态环境精准服务体系。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将对老百姓现实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如何参与其中,共同打赢这场硬仗?

  郭兆晖: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我国将逐步建成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体系,交通、建筑、家居等生活领域都将依靠非化石能源电力这一清洁能源,风能、光能等将走上电力主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会越来越快。未来,我们将迎来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公众将会享有更多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垃圾分类、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们要自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健康、安全消费习惯,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李志坚:对现实生活带来的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日常能源消耗结构转变,我国将会摆脱长期依赖火电的能源消耗格局,民众对新能源的使用选择将会更多样化,日常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将会降至极低水平。再如,出行方式转变,大量的绿色出行产品将会应运而生,促使消费者选择绿色出行。

  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我们能做什么?一是建立绿色生活观念,改变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其实就是在减少碳排放,是源头减排的重要措施。我们可以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和资源回收利用入手来改变生活细节。二是改变传统消费结构。在原有消费结构中碳排放量能降排的尽可能降排,无法降排的尽可能选择低排的。如将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减少燃油车的使用,尽量步行、骑共享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地铁出行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作贡献。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权威解读
   第A3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权威发布
   第A4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一线直击
   第A5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平安高考
   第A6版: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平安高考
   第A7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8版:理论周刊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2版:创文特写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专题
   第A15版:湾区
   第A16版:阅读·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助力新发展格局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促进消费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