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新语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出神入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中国不会亡,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英明论断,鼓舞和指引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最终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可以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从持久战的历史中分析百年大变局的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无疑将增强我们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和跨越。抗战时期,中国置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毛泽东不仅运用联系的观点,剖析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还运用发展的观点,准确预见了双方力量对比变化和抗战发展阶段和最终结局。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方面由于新兴国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在于西方世界遇到内外冲击、挑战。尽管整体呈现“东升西降”趋势,但“东弱西强”格局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有必要以中长期的历史视角,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关键影响的几个过程作深入洞察。
韬光养晦,积小进步为大进步。在抗战持久战防御期,中国处于劣势,虽有颇大的损失,但是同时却有颇大的进步。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抉择,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的综合实力提升,虽然引起一些国家的战略疑虑,但总体上对中国处理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加有利。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开放了市场,同时抵御住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和冲击,牢牢抓住了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实现从小进步到大进步的飞跃。
超越自己,积小胜为大胜。在抗战持久战相持期,中国遇到的困难最多。这时期是整个局面转变的枢纽,中国能摆脱劣势,取决于全民族努力的程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机遇与风险,我们要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同时敢于“换道超车”,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突破我国科研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锲而不舍达成既定目标和新的平衡。
矢志复兴,积大胜为大同。在抗战持久战决胜期,在现象上,已不是战略内线,而逐渐变成战略外线。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再到形成优势地位。
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尽管困难和挑战不会减少,但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乘势而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做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严峻形势和重要机遇摆在面前时,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更要抓住机遇。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奋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作者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