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
5月中旬,“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走进湛江,一幕幕借助立体交通建设持续发力、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场景呈现眼前。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湛江,展现出奋力前行者的勃勃生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关家玉、于敢勇 通讯员关逸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署名除外)
智造钢铁:运输钢水实现无人驾驶
初夏的湛江通明海湾,蜿蜒的东雷高速公路通明湾大桥跨海而过,如同长虹卧波。大桥西侧的新建高速公路已具备通车能力,大桥主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作业。桥东侧东海岛民安镇西山村村民沈大爷异常兴奋,他说:“过去最偏僻的海岛,现在通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千亿元投资规模的‘巨无霸’产业陆续落户,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沈大爷所说的铁路,正是通往岛内的货运专线,连接着拥有40万吨级深水铁矿石码头、在国内钢铁板材市场举足轻重的宝钢湛江基地。
5年多前,宝钢湛江钢铁一号高炉首次点火,仅一年多就实现了达产、达标、达效、达耗,创造了国内千万吨级大型钢厂从投产到年度“四达”的最快纪录;建设工程荣获“菲迪克”优秀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荣誉;生产成本竞争力逐步提升,劳动效率、运行效率、管理效率、决策效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至2020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超百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90.37亿元,占湛江市工业总产值21.26%,创造了项目持续赢利的业界奇迹。
走进12.58平方公里的钢城,鸟语花香的厂区大道旁,银光闪烁的高塔间,令人对这一绿色制造和智慧制造的钢铁生产基地叹为观止。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制造管理部党总支书记、部长孙震在接受采访团采访时表示,宝钢湛江钢铁是全国首个全工序达到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工厂,也是钢铁行业首家实现“废水零排放”企业,同时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和“固废不出厂”。
基地里的钢铁生产“全面自动化”令人大开眼界。生产车间内,铁水奔腾,钢花绽放,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开展全流程单机重载铁水运输,这一无人驾驶的智能运输技术彰显了“智造”的魅力,成为传统制造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近年来,湛江钢铁顺应智能化、数字化新趋势,以智能工厂为载体推进智慧制造,推动管理变革与流程再造,建立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钢铁生产均在“全面自动化”的厂区内有序运行。
据孙震介绍,智慧铁水无人运输系统实现了8台机车、28台鱼雷罐车全系统无人化运行。去年6月,湛江钢铁全国首家5G独立核心网组网成功,赋能3大类工业应用场景,实现工厂5大核心要素的效能提升,摘得全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牌匾。去年11月30日,全球首台3600吨/小时智能化连续卸船机顺利“落户”湛江钢铁主原料码头,实现散货码头连续卸船机的智能化取料,填补了国际市场的空白,树立了行业高端装备智能互联新标杆。
令人叹绝的是,因为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绿色生态圈的构筑,还吸引不少珍稀鸟类进厂区栖息。名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环境要求苛刻的“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鸟,每年初夏都如约飞临湛江钢铁基地。
石化新城:闻不到异味 摸不到积尘
同在东海岛,与宝钢湛江钢铁仅有一路之隔的中科炼化基地,是东海岛上第二个落户的千亿元级别的产业龙头。
濒海临风,天碧波蓝。中科炼化基地里,塔器林立、管廊纵横,6平方公里的厂区沿着中科大道中轴线平铺展开,与中科炼化码头无缝连接伸向广阔的海域,石化工业“前港后厂”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一览无遗。
中科炼化一期项目总投资额346.67亿元,一期项目于2016年12月全面动工建设,2020年6月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可生产国Ⅵ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油品及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EVA等化工产品。今年以来,中科炼化发挥新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优势,在平稳运行和优化生产上下工夫,努力确保安全经济运行,实现首季生产经营开门红。一季度累计加工原油362.35万吨,生产乙烯19.9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5.21亿元,创造利税65.7亿元,效益在中国石化同规模炼化企业中排名第一。
据湛江商务部门介绍,中科炼化基地二期项目于去年底基本敲定了1000万吨/年炼油+150万吨/年乙烯的生产规模和化工产品加工路线,投资规模接近600亿元。目前,已完成减煤优化的方案修订,正按程序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规模巨大的石化项目,厂区里闻不到任何异味。厂区里池塘内清水涟涟,花木叶面上并没有传统厂区的积尘现象。中科炼化副总经理郭新表示,中科炼化项目从立项伊始,以“高端+精细”为主线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产品和装置结构最佳、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绿色环保和节能低碳,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标杆。“闻不到异味,摸不到积尘是我们的底线!”
精细化工:
千亿元级别产业龙头崛起
东海岛内,千亿元级别的产业龙头项目还有巴斯夫精细化工(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5月12日,记者在湛江东海岛获悉,由德国精细化工巨头巴斯夫技术主导的这一项目,已提前一年动工并获追加投资20亿美元,投资总额逾100亿美元,成为我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我省最大的单一外资项目,也是巴斯夫迄今最大的投资项目,其中工程塑料改性装置将于明年投产。
项目建成后,整合的产品价值链会连接从基础化学品到消费品的上下游生产装置,为消费品和交通等增长型行业提供支持,同时,湛江将成为继德国路德维希港、比利时安特卫普之后的巴斯夫全球第三大生产基地,对全球高端精细化工原料的产地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首批装置按计划实施桩基、物流、公用工程项目土建等项目施工,工程塑料、热塑性聚氨酯装置主体施工已开展前期施工,预计年内投产;巴斯夫一二期项目的土地准备、储备转规划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预计2021年动工建设、2025年投产。
“海洋牧场”:年产高端鱼类约6000吨
因港而兴,因海而旺的湛江,在海洋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其智能化转型升级,不遑多让。
5月13日,采访团一行乘“红嘴鸥”游船在感受湛江湾碧海银沙独特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湛江现代智能化种养业的高质量。船行至南三岛与东海岛的出海口,全国海产龙头企业湛江国联的“海洋牧场”——南三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呈现眼前。海面上一个个橘红色的巨型圈环随波荡漾,圈环下就是基地的深水养殖网箱。当记者随养殖工人将一铲铲的饲料撒落水中时,网箱中一尾尾石斑鱼争跃抢食。
据国联水产公司副总裁李国通介绍,这个500亩的“海洋牧场”,是国联水产集团第一期深水网箱养殖项目,目前有150口网箱,主要养殖红鱼、龙趸、海鲡鱼、三刀鱼、石斑鱼等鱼类,年产各种高端鱼类约6000吨。
设在南三岛的国联对虾养殖基地,是目前全球首个“封闭式、高密度、分段式”养殖模式的大型智能养殖基地,是水生物养殖从散养模式走向智能化养殖的典型代表。在该基地的封闭养殖车间,工作人员端出了一大盆刚刚打捞上来还活蹦乱跳的活虾。国联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郭立介绍说,这些对虾是制作刺身的高端食材。能养殖出如此品质的对虾,有赖于基地建设的生物安保系统、水质自动调控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整个养殖体系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据介绍,目前当地正快速推动的现代农业种养项目还有徐闻菠萝的大数据化和金鲳鱼的智能养殖化,同时热带作物的种植业也在不断突破技术节点。大数据已涵盖徐闻产区三分之二种植户,现在徐闻果农种菠萝时,可在手机里查询到全国各地市场3年来的价格曲线图。
交通发力:海陆空全面提级
5月13日傍晚,吴川市塘缀镇的湛江吴川机场施工现场,已架设的航楼棚面映照着绚丽的彩霞,刚刚收工的工人走向饭堂。这一辐射粤西10余城的机场项目,成为湛江交通设施建设中的热点,曾经的山区镇塘缀,也因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高铁线路穿过而成为投资热点。12天前,深湛铁路吴川机场支线预埋结构项目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高铁隧道穿越机场地下;8天前,广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发布了湛江吴川机场空港经济区起步区一期工程首批工程项目备案公示。
按规划设计,湛江吴川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1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万吨、飞机起降4.74万架次的使用要求。
沿着高速公路前来湛江的采访团,看到的是一幕幕海陆空全面升级的立体化大交通建设,看到的是一个个大型产业群组依托交通优势迅猛发展的格局。
除已通车的广湛、云湛、渝湛、湛海、玉湛等高速公路外,“十四五”期间,将开建玉湛高速雷州支线、南宁至湛江高速等15个项目,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湛江段前期工作。湛江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汇聚深湛、广湛、合(浦)湛、湛海、张(家界)湛等高铁线路的“五龙入湛”纳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
海路方面,除完工投用的徐闻南山港客运码头外,华南沿海最深的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开工,将增添西南沿海首条40万吨级航道。加快建设广湛高铁,力争开工建设合湛高铁、湛海高铁,加快推进东海岛铁路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专用线和粤海铁路专用线前期工作。
立体交通的海陆空全面提级,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湛江港集团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正在建设的霞山港区散货码头升级改造工程以及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建成后,湛江港将成为西南沿海首个可通航和接卸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极大提升湛江港的区位优势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