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营商环境评价应不唯“榜”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指出,不少城市反映,以“国家”“中国”名义发布的营商环境评价排名数量众多,一年内能收到七八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还有的借“排名”“颁奖”等收取费用,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未来,将会同有关方面进行查处,坚决斩断营商环境评价背后的利益链条。

  营商环境的评价,是一个需要谨慎计量且反映各方诉求的科学指标体系。由于疫情影响叠加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对于地方来说,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变革升级已经是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构建优质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性的改革工程,对于地方来说,需要更为清晰的评价指标,以在具体落实执行的层面有的放矢。正因此,一部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试图给地方政府的改革转型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更有甚者还利用榜单、排名的方式,试图从中获利。

  201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评价体系涉及企业日常运行、启动选址、融资等多个方面。比如在2020年评价中,相关部门光是企业问卷就发放36万余份,电话采访企业1900余家,深度对接企业200余家,投打调查核验电话2万余通,暗访政务服务大厅320个。显然,这些工作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远不是“收费定制”的榜单排名能够做到的。

  当然,必须得看到,营商环境究竟如何,本不应该由这些榜单、排名说了算,而是应该由切实能感受到市场脉动、环境之变的企业,通过其是否加大投入、扩大再生产这些具体的经营行为来“打分”。因为营商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的是企业的生存状况,企业活得好,榜单排名垫底也无妨;企业如果纷纷“用脚投票”,那么即使榜单位居前几,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立法已经言明在先,但仍有人以身试错,除了巨大利益的诱惑考量,也还有一些地方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认知盲区。因此,要斩断其中的利益链条,除了对这一部分试错者加以查处,同时也需要对官方的评价体系加以更多的说明,有了更完善更公开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盲区中的“生意”自然也就无处遁形。    (陈白,摘自《光明日报》)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人物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健康有约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文娱·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摸清风险底数,筑牢灾害防治堤坝
家庭作业,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营商环境评价应不唯“榜”
科普有活力,科创添动力
美丽广州
小心“上车”,才能躲过明星代言“翻车”
无人机“黑飞”不能无人管
《现代汉语词典》不能少了六(lù)安
管住助推粉丝“氪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