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没?生活中经常有人自问或他问。人生遇到的最伤心事之一,是遇到机会和问题时“没有准备好”。读书时,认为已经很努力了,可考试结束,总会发现还有做错的和不会做的题。毕业入职那会儿,拼着命加班加点,可活儿出手后又觉得有的地方还可以改进。结婚成家时,觉得二人世界真好,可下一代出世了,才发现怎么当父母、带孩子还没准备好。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知不足最多,得到的锻炼最多、成长最快、收获最大。被批评得越多,争强好胜的心越强。当做的准备与遇到的事情对上时,会很开心,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从小到大,从工作到生活,从家庭到交往,从健康到生死,都要不断进行各种学习、训练和管理,以期在遇到未知情况时,能够应对和处理得比较从容,并得到期望的结果。“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可每个明日都不相同,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准备好的没有遇到,没有准备好的却发生了,乃是平常事。
我觉得“没有准备好”是人生常态。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原因是我们需要准备的知识和技能太多,生活的发展又太快,知识的半衰期在缩短。另一个原因是人在不同阶段追求的目标不同,随着既定目标的实现,又会出现新的目标,并会越来越高。需要准备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东西看似“没有准备好”,实际跟人的预期提高、外部环境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准备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不是与未知问题相遇时能够对号入座,而是在遇到未知的、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时,拥有战胜它的坚强信心、克服艰难困苦的勇气,保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正如作家加缪所说,“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顺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克服“没有准备好”的困境,除了准备、准备、再准备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能够确定的是,可以从心理、知识和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准备。
心理准备解决心态问题,用事物发展的终极结果,去确定遇到生死、好坏、舍得等具体事件时应该保持怎样的情绪。知识准备解决认知问题,用掌握的新旧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方法准备解决“路”和“桥”,用历史、现实、技术、跨界等领域的各种实战案例,探索应对未知的路径和办法。而其中心理准备最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也在为情绪和懈怠买单。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习需要持续一辈子,要活到老、学到老;心态需要修炼一辈子,要在成功失败、大喜大悲、起起落落、大事小情、点点滴滴中反复淬火;健康需要准备一辈子,涉及饮食、工作、锻炼、作息等方方面面的习惯;品德需要修行一辈子,要在言行举止、远近交往中反复考验……年长一些的人有定力,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准备好了,而是懂得“没有准备好”是常态,已经懂得立足最不可预知的情况,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只要尽力而为,无论好坏和成败都可以平和面对、坦然接受。
那种什么准备都不做,然后生出“命不好”“生不逢时”“都是××害的”等抱怨,这不属于“没有准备好”的范畴,那是懒散与懈怠。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方是积极的人生状态。 (陈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