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杨万基依然坚守在岗位。 每年台风季节到来之前,也是气象站最忙碌的时候。他所在的上川岛气象站处在台风登陆的最前沿,杨万基相当于是“离台风最近的人”。他和同事要赶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作为上川岛气象站站长,40年来杨万基以气象站为家,他和同事们栉风沐雨,顶着烈日和台风坚守在海岛。上川岛气象站连续11年被广东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他本人也被中国气象局授予“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此外,杨万基还先后获得了“广东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潘梓弘
40年下来,每天在气象站周围巡视一番,已经成了杨万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一天没有走一遭,他总会觉得生活似乎少了一些什么。
刚上岛连水都不够喝
据介绍,位于广东江门的上川岛气象站自然条件恶劣,一年中平均5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而每年6级以上的大风天有90多天,暴雨、雷电多发,平均每年有三次台风来袭。不过对于这些,杨万基早就习以为常。“现在跟我4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杨万基摸了摸头顶稀疏的头发笑着说。
杨万基对上川岛很有感情,小时候曾跟父母来到上川岛玩,高中毕业时正赶上该气象站到学校招人,他就报名了。当年,只有18岁的杨万基来到了上川岛,那时岛上还没有完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人迹罕至,物资都运输不过来,岛上只有一条黄泥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而更艰难的是岛上的生活条件。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自来水管网通往岛上,岛上淡水供应紧张,水库积蓄的雨水常常不够用,一到枯水期连做饭都成问题。所以,日常生活中杨万基除了做饭,生活中用水都非常节约。
当时,气象站只有几间瓦房作为业务用房。到了台风季节,哪怕市区没有下雨,他所在的气象站因为离海面近,经常面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的情况。而气象站的瓦房一到下大雨就会遭遇水浸,那时杨万基晚上睡觉都睡不安心,生怕瓦房会被十几级大风吹倒。
因为岛上天气湿热,蛇鼠也非常多。杨万基笑言,在岛上工作,首要的一点是要不怕蛇。
“我如果走了就没人值班了”
刚参加工作时,杨万基对气象预报一无所知,他像一块吸水海绵一般,跟着师傅从零学起,学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在内的基础气象观测知识。慢慢地,他也感受到了气象预报的乐趣,比如,从看气象云图来判断未来几天的天气。当时,他在气象站每月领32.8元的工资,却整天乐呵呵的。
“怕苦怕累、怕孤独,都干不了地面气象预报员这份工作。”在杨万基看来,这份工作需要激情,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很难坚持长久的。工作仅仅几年,当年和他前后脚参加工作的很多年轻人都陆续离开了,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大家纷纷下海经商,上川岛气象站原本18人的气象队伍只剩下6个人。当时,杨万基面临着抉择,是继续留在海岛上忍受风吹日晒,还是到外面闯荡一番。当时,家人甚至连在外面的工作都已经帮他找好了,收入比在岛上当气象预报员高得多。但最终,杨万基还是选择留下。“我如果走了,这岛上连值班的人都没有了。我在这里待久了,对这座小岛也有了感情。”
此后的20年间,岛上就一直由这6个人坚守。不是气象站不愿意招人,而是这里条件太苦了,招不到新人。20年间,6个人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承担着8次观测、8次发报和每小时台风报、重要天气报的任务。每到下雨时,杨万基都要穿着雨衣雨鞋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他有时要撑着伞,用笔在本子上记录,有时纸张没湿,他的衣服却已经湿透。其间由于工作出色,杨万基在1995年被任命为上川岛气象站站长,他也在这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杨万基当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在岛上建成更加坚固的业务楼,因为每年台风季一来,建在海边的瓦房有些不安全。在他的积极争取下,1996年,上川岛气象站终于建起了第三代业务楼。这座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让6位长年驻扎在海岛上的气象预报员们不再提心吊胆。
在孤岛上除了要和极端天气做斗争,还得忍受孤独和清苦。没有淡水,就打井、建蓄水池接雨水,蔬菜运到岛上成本很高,他们就自己种菜、养鸡。岛上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娱乐活动,他们就自己划着小船到海边钓鱼、抓螃蟹。由于气象站几乎与外界隔绝,职工甚至连对象也不好找。
更多的时候,杨万基把功夫用在翻阅上川岛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气象记录年报表,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岛上的气象规律。上川岛气象站1957年就建立了,1958年上川岛的观测记录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说起上川岛气象站很多年前的气象数据,他也是信手拈来。
“下刀子也不能耽搁监测”
广东几乎每年都有台风登陆,而上川岛是南海近陆海域监测台风的重要哨点。杨万基说,气象测报要及时准确,早测、迟测、误报、缺报都坚决不行。就算天上下刀子,气象测报工作也不能耽搁。气象测报需要24小时值班。天气好的时候,每隔3小时测报一次,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就要加密到每隔一小时测报,这也是最考验测报员的时候。“气象预报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时、准确,一分钟都不能迟。有时我在外面淋得像个落汤鸡,回到办公室必须马上记录下气象数据上报,一分钟都不能迟,我这里如果迟报一分钟,就会影响到后续的业务流程和全省的气象预报,尤其是每年台风季节,一刻都不能耽误。”出现暴雨、冰雹、台风等恶劣天气,更要15分钟上报上级气象部门,形成重要天气专报。
在上川岛上驻守40年,杨万基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走到了如今的花甲之年,他把青春和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这座小岛和自己钟爱的气象事业。他也见证了上川岛气象站的变迁,从20世纪80年代初逢雨必漏的办公楼,到2000年气象站职工搬进了新的宿舍楼,建起了娱乐室;2002年,气象站有了自来水,告别了喝咸水的日子;到2014年,国家气象局将这里建设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实现了气象自动化观测,在台风天冒着暴雨检测已经成为了历史。“以前24小时值班,6个人平均每人每月要值5个夜班,现在条件可比过去好多了。”
杨万基的测报质量两次达到“连续250班无错情”。在他的带领下,上川岛气象站连续11年被省气象局评为“先进测报组”。2018年9月,他被评为“中国好人”,2019年,他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强台风来袭他36小时没睡觉
作为一名资深海岛气象预报员,对于狂风暴雨,哪怕是15级台风,杨万基都已经习以为常。在上川岛上生活了40年,杨万基对这里的气象规律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他说,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暴雨和台风。一有台风过境,气象站就要启动加密观测,而此时也是最危险的。但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以身作则,冲在前面。
杨万基最难忘的经历发生在2008年9月24日,台风“黑格比”正面袭击上川岛,阵风达到16级,这是上川岛有气象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海岛周围很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杨万基也意识到那次台风数据资料和预报信息的重要性。对杨万基来说,那一次真的是用生命在做气象观测。当时,屋外漆黑一片,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伞都撑不开,一楼已经开始进水,他赶紧让其他两位同事排水,保证二楼值班室正常运作。他找来麻绳将自己和另外两位同事的身体拴在一起,三人合力将办公楼的门推开,顶着风雨,一步一步向观测场挪去。当时,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会被台风吹回来一点,从办公室到观测场,短短二三十米的距离,他们走了足足十多分钟。此后,每过一小时,杨万基都冒着被台风刮走的危险到暴雨中做一次气象数据监测。“因为观测点就在海边,我们冒着十几级大风到海边观测数据,随时有可能被大风吹到海里。但当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杨万基回忆说。
在那次受强台风影响的36个小时里,气象站的同事们睡眠时间基本不超过3小时。杨万基几乎没睡觉,遇到这种极端天气,要及时上报气象数据,而在狂风暴雨中,精神高度紧张,他根本睡不着。因为表现英勇,杨万基被评为广东省气象局防御台风“黑格比”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
战酷暑,战台风,战暴雨,战洪水,这些对于杨万基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在他眼里,苦点没什么,“再苦的地方,总要有人去。”
“气象站就是我的家”
上川岛气象站是国家基准气候站,每次台风期间的天气会商,上川岛气象站的风速、风向、气压等指标都是专家会商研判台风动向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每一次台风预报,上川岛气象站的数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杨万基深感肩头责任重大。所以,以气象站为家,已经成了他40年来的习惯。40年来,他下岛陪家人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儿子出生、开家长会、儿子参加高考……这些重要的日子杨万基都缺席了,这让他感到有些内疚。2011年,杨万基的妻子为了陪儿子读书离开了上川岛,一家人只有在周末不忙的时候才能团聚,遇到台风天气,因为上岛不方便,加上他比较忙,他和妻子有时一个月才能见上一面,但他仍然选择坚守海岛。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情况,问他想不想调到市区工作,他说,“还是算了”。“气象站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心里才踏实,离开了气象站,我感觉心里都空落落的。”
随着上川岛旅游业的发展,从2006年起,上川岛气象站每天专门为川岛航线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为游客上岛旅游保驾护航。2018年7月,上川岛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航线停运,7000多名旅客滞留。7月16日,经过多次会商分析,专家组预判17日早晨到中午风势减弱,为复航的“窗口期”,当天夜里,杨万基和同事们熬了通宵,提出精准复航时间。17日上午,滞留的7000多人全部离岛。杨万基悬着的心总算放下。
“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在上川岛气象站写着这样两句话。这两句话也是守护岛上的气象观测人员的心声。记者问杨万基,在这样一个海岛守了一辈子,是否后悔过。杨万基斩钉截铁地表示,从不后悔。“能把青春奉献在这里,把汗水挥洒在自己喜欢的气象事业上,我感到很欣慰和自豪,人这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杨万基说,他会坚守在这座海岛气象站,一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