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这里曾是广东抗战的大本营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不仅是华南敌后抗日的中枢 也成就了韶关这个当时重要文化据点
救了许多地下党员的“红色煤油灯”。
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展出了大量珍贵史料。
粤北省委曾经开会的会议室。
扫码看中共粤北省委旧址背后的故事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1921-2021

  广东红色“物”语

  1938年,中共广东省委因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将省委机关由广州迁到韶关西河黄田坝。1940年7月,省委机关迁到始兴红围。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中共粤南省委,1941年春至1942年5月,粤北省委迁到韶关五里亭广东韶州师范学校农场小院。在此期间,中共广东省委和粤北省委创建了大量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开辟著名的华南敌后抗日战场,还使广东成为国统区中共党员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一件红色文物

  粤北省委的一盏煤油灯

  一件照明工具却成了 挽救我党南方组织的关键

  在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珍藏着一盏煤油灯。“这盏古朴陈旧的煤油灯,在夜里是照明用具,在白天则是安全示警的信号灯。”浈江区档案馆(区史志办)副馆长谢海涵说,这盏灯看似普通,却挽救了许多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生命。“它可以说是中共粤北省委事件的见证者。”

  1941年7月15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谢育才夫妇被叛徒出卖,在吉安遭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敌人模仿谢的笔迹,写信给代理省委书记颜福华,颜中计被捕后叛变投敌。

  国民党特务破坏江西省委后,又策划破坏南方工委及其下属党组织。敌人利用叛徒以原中共江西省委电台与南方工委联系,骗取了南方工委的信任。1942年4月,南方工委在不知江西省委已遭破坏的情况下,通知江西省委派人到曲江接头。

  随后,中共南方工委派组织部部长郭潜赴曲江与江西省委来人接头。国民党特务千方百计逼迫谢育才秘密叛变与郭潜接头。谢育才发现特务利用江西省委电台与南方工委联系,意识到南方工委将遭破坏。为了早日向南方工委报告,他填写了“自首书”,特务于是将其夫妇改为软禁。4月29日深夜,谢育才夫妇趁看守不备,抛下未满周岁的孩子,越窗逃跑,并于5月22日来到南方工委交通站所在地(福建省平和县)报告。

  南方工委立即给在韶关曲江的郭潜发电报要求其立即撤离。5月26日,郭潜接到电报后,没有及时译读密码电报,反而外出吃饭,在韶关花园酒家被叛徒引领的特务逮捕。

  郭潜经不起敌人的威逼利诱,叛变投降,并于27日凌晨引领国民党特务,到韶关北郊五里亭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家中,抓走了李大林夫妇、保姆等人。5月30日,由于郭潜的出卖,当时正在乐昌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也被秘密逮捕。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粤北省委事件”。

  在此期间,国民党特务在五里亭韶州师范学校农场小院中“守株待兔”,妄想抓捕更多的共产党员。谢海涵告诉记者:“这些特务没有发现一个细节——这一盏煤油灯在夜里照明完毕后,白天会放在窗台显眼位置上。过来接头的地下党员根据这盏油灯来判断形势:如果灯放在窗台说明‘安全’,如果窗台看不到灯则代表‘有危险,需立即撤离’。”

  李大林被捕后,前来接头的省委秘书长严重敏锐地发现了接头暗号的异常,5月28日,即粤北省委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严重立即派人分别通知各部和有关同志迅速转移隐蔽。同时,通过省委电台电告“南委”并向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报告粤北省委被破坏的情况。

  周恩来在获悉粤北省委被破坏的消息后,也迅速发出了一系列指示,如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一律暂时停止活动;已暴露身份的党员干部一律转移到游击区工作,其余干部利用教书、做工、做小商贩等各种社会职业做掩护,实行勤学、勤职、勤交友等“三勤”活动等。

  一个红色史迹

  中共粤北省委五里亭旧址

  山城韶关因为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成为战时著名的文化据点

  “五里亭当时位置虽然偏僻,但交通十分方便。不仅离韶关火车站不远,附近还有码头,水路四通八达,可快速出城入城传递消息。”浈江区党史方志股股长谭景毅分析中共粤北省委迁至五里亭的重要原因。

  在此期间,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工作重点从城市向农村转移。1939年1月1日,广东省委在韶关黄田坝召开会议。会议提出党组织重点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必须向全省范围发展,必须面向工农,面向农村,大力开展农村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觉悟,加快党在农村的发展。会议确定了广东党工作的基本方针,即长期积蓄力量,准备在抗战最后阶段起决定作用。

  广东省委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运用各种有利条件,主动接触国民党抗日将领、地方实力派和进步人士,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统战工作,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收到了显著效果。如广东省委通过在韶关任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身边潜伏的地下党员,积极开展对张发奎的统战工作。使张发奎在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成为唯一没有发表反共通电的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

  此外,省委还积极领导文化界人士占领和开辟文化阵地,开展抗日文化活动。当时,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云集韶关,如尚仲衣、钟敬文、陈原、梅龚彬等。香港沦陷后,一部分从香港撤退出来的文化人来到韶关,还有一部分需要经韶关疏散到大后方,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邹韬奋、柳亚子、廖沫沙、张友渔、胡风、高土其、茅盾、叶以群等。

  谭景毅说:“当时韶关报刊业兴盛一时,小小一地竟有报刊20多家。其中,省委创办的机关刊物《新华南》成就和影响最大。《北江日报》和《新军》也是当时在韶关影响较大的抗日报刊。”

  省委在韶关期间直接推动了韶关抗战文化的兴起,使韶关这个落后的山城成为与昆明、成都、桂林齐名的文化据点和广东战时文化中心。

  一位红色人物

  张文彬

  “宁可坐牢而死, 决不跪着爬出去”

  曾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曾协助周恩来参加西安事变谈判、27岁当上省委书记,这便是张文彬传奇的一生。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南下广东领导抗日救亡运动。他先后担任中共南方工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粤北省委书记等职务。由于长期的白色恐怖,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共广东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张文彬在广东首先做好了党组织建设,加强了党的领导。1938年10月中共广东省委北迁后,把“建立强大党的基础”作为重要任务。到1939年10月,广东党员发展到1.8万多人,抗战胜利时达2万人,为国民党统治区内党员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广东党组织还领导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大量抗日根据地。先后在琼崖、东江、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星罗棋布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华南敌后战场成为中共所领导的全国敌后三大抗日战场之一。

  张文彬到广东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他领导下的广东省委制定了正确的统战方针,以抗日统一战线形式组成的各界抗日救亡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张文彬和廖承志一起周密布置,把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等大量知名民主人士和重要文化人从香港日军的严密控制下抢救出来,安全地护送到大后方。

  1942年5月下旬,江西省委遭到破坏,张文彬迅速带着机关向闽西、东江等地转移。途经广东大埔高陂镇时遇上叛徒所带引的特务,不幸被捕,囚禁于江西太和县国民党监狱。

  张文彬在狱中立场坚定,明确表示“宁可坐牢而死。决不跪着爬出去”,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张文彬身患肺病,入狱后,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病情日益严重。敌人承诺他只要肯转变立场,不但可以获得自由,还可给他治病。张文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最后与关在同一所监狱的廖承志见面时,挣扎着说:“我一生为党工作,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党,现在生命快到尽头,但我死而无憾。”1944年8月,张文彬受尽折磨后于狱中牺牲。

  红色传承

  据介绍,韶关红色革命遗址众多,2020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中已发现的革命遗址共1245处,其中被省认定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达502处,在全省排名前三。

  韶关注重修缮保护,让红色文化“传”起来。目前,该市正在建设好一系列的红色教育基地。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规划建设为抓手,韶关加快修缮提升境内红军长征遗迹遗址,筹划一批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韶关还充分利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等,把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培训,升级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同时,韶关也在推进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韶关正在打造全省“红色旅游目的地”,规划设置“北伐大本营”“会师前夕”“长征之路”“红色祖屋”等红色旅游专题线路,加强与周边赣州、郴州红色主题线路对接,加快形成“红三角”地区红色旅游合作圈、精品线。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王菁、赵亦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郑烁、凌洁颖

 
     标题导航
~~~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不仅是华南敌后抗日的中枢 也成就了韶关这个当时重要文化据点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国际·区街
   第A6版:经济
   第A7版:阅读·湾区
   第A8版:广告
   第DGA7版:东莞新闻
   第FSA7版:佛山新闻
   第SZA7版:深圳新闻
这里曾是广东抗战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