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莞乡 书记谈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小长假,横沥镇新四油榨村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而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这里还是空置率近90%的旧村。
再现20世纪60、70、80年代潮流的建筑、彩绘、商店撩动着游客的怀旧思绪,并不经意间激发起指尖上的拍照分享和舌尖上的消费买单欲望。有了流量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才可能有可持续性。
打开美丽乡村的方式有N种,在新四村党委书记周学伦看来,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新四村打造的678艺时代文创园区引入了市场化力量,通过村集体主导推进、村民深度参与、项目市场运营合作模式开始了对一个旧村的文艺复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不能为了提升而提升
广州日报:“678艺时代”是基于怎么样的背景而诞生的?
周学伦: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这两年,东莞尤为注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横沥镇要求各村都要因地制宜,立足特色,形成“一村一品牌”。老百姓居住的环境当然要改善和提升,这是一项民生福祉。
但我的认识是不能仅仅为了提升而提升,如果能再往前延伸一步,提升之后还能产生效能就更好了。一次性投入,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把视角锁定在了文旅消费场景的打造上。
广州日报:“678”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酷,为什么这样取名?
周学伦:新四村位于横沥镇的东北面,由四个自然村组成,2020年村组两级总收入4010.9万元。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较遗憾的是,村里没有自然风光,没有历史文物,缺少原生态的文旅资源。
在4个自然村中,油榨村在1958年曾被洪水冲垮,房屋大多都是在20世纪60、70和80年代建起来的。如今,不少户籍村民已经外迁,房屋的空置率近九成。为此,我们就决定围绕着这里的老房子来做文章,让旧村复活。在年轻的市场化团队的头脑风暴下,因为多是20世纪60、70和80年代的房屋,最终借鉴了国内不少文创园区的数字化命名思路,以为取名“678艺时代”,旨在通过文化创意重现复古潮流。
广州日报:为什么要引入市场化的团队?
周学伦:由于有着扎实的工业基础,在油榨村一公里范围内有五万多外来人口,且大多是20-35岁的年轻人,另外,这里还靠近东莞职教城。要想吸引年轻人,就需要在项目的打造上有前卫、创新的视角,要有青春活力,有网络思维才能玩得起来。为此,我们多次到深圳考察,引进了人觉社艺术有限公司来具体操盘项目的运营。这是一支由6名年轻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脑洞大、思维活跃。
彩绘反映时代记忆
广州日报:自立项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周学伦:“678艺时代”的项目定位是保留村落历史样貌为文化特色并融合现代艺术创意商业业态,以文创艺术人才入驻、改造休闲特色空间为发展核心,打造现代乡村振兴的艺术商业综合体。
首先,利用镇村的资金扶持,对油榨村的道路、水源等硬件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把底子打好。然后,进行软装,往里面嵌入内容。从去年9月动工以来,整个改造不大拆大建,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20世纪60、70、80年代的建筑风格。在修复一栋60年代建筑屋顶时,由于时间太久远,已经买不到那个年代的瓦,我们也没有用新的,而是向全村老百姓进行了征集。
广州日报:具体来讲,都在旧村里植入了哪些内容?
周学伦:要让年轻人愿意来,让中年人在这里能找到儿时的记忆,能醒目反映时代记忆的墙面彩绘是首选。目前,村里已有了纸飞机、超级马里奥、魂斗罗、飞人乔丹、周星驰系列电影、赛博朋克等元素的涂鸦。同时,荒废的小池塘新建了创意廊道,闲置空地改造的音乐舞台,照相馆、麻将馆、小卖部、游戏厅、功夫仓等复古场景都能让游客“穿越时空”。
今天是一个分享和“秀”的时代,这些场景在设计的过程中尤为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想方设法激起游客拍照发朋友圈和抖音的欲望。自今年春节参与横沥镇“牛年留莞游牛镇”一日游活动后,“678艺时代”开始走红,来这里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网友和媒体都将其称为网红打卡地。
机制创新公司化运营
广州日报:有了流量后,如何考虑商业变现?
周学伦:目前主要是餐饮业,诸如酒吧、美食、饮品等门面,还是临时摊位。我们对入驻的商业有业态的把控,要和整个项目的风格相匹配。目前,只是在村口打造了一个示范点,未来还有二期和三期工程。
广州日报:如何保障整个项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周学伦:我们进行了机制的创新探索。整个项目的前期改造和后期运营都是以678艺时代公司来推动的,这个公司有三股力量构成,首先本村的5名有家乡情怀的村民做原始创始人,占股31%。其次,全村有680名村民自愿入股,占股49%。最后,我们引入的具体负责运营的这支市场化团队也投资入股,占股20%。
这样一来,村民不仅有房屋统租的租金收入,将来还可能有入股分红。在项目运维管理、店铺招引方面也向本村村民倾斜优惠。市场化的团队不仅仅只是“打工的”,也是股东,其原生动力也会增强,能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确保整个项目的可持续和盈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