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广州日报
•协办: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1921-2021
第二系列 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
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今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其中,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其实,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了重要指示,指出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探访了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务林人、“六女上坝”的发起人——78岁的陈彦娴老人。19岁“上坝”的她和许多普通的造林人一起,经过多年的努力,把塞罕坝这片茫茫荒漠变成了苍翠绿洲,到2017年,林场的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2017年12月5日,陈彦娴飞赴非洲,作为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代表,走上了联合国规划署“地球卫士奖”的领奖台并发言。“我当时讲到‘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赢得了台下的热烈掌声,这是世界对‘中国绿’的肯定。”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她仍然满怀激动。
随堂练习题
(单选题)
1.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A.文明
B.民生
C.发展
D.生存
2.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周年。
A.15
B.10
C.8
D.9
3.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方式,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
A.市场化、多元化
B.法治化、常态化
C.法治化、多元化
D.市场化、常态化
(答案在本版内找)
故事钩沉
“那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我们始终觉得,不就是把树栽活了,让荒山变成了林海嘛。”回忆起当年主动带头上坝造林的经历,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务林人、“六女上坝”的发起人——陈彦娴老人微笑着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育林人、造林人。我们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把塞罕坝这片荒原变成了百万亩林海,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高考前选择去塞罕坝造林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马上要高中毕业了。当时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意思是如果能考上大学就继续深造,可以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那时,陈彦娴和其他5名女同学同住一个宿舍,每天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大家就开始热烈讨论毕业后选择走怎样的道路。“后来,我们6个人听到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事迹,就有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共同的想法。”
“理想很好,但我们几个并不知道应该到哪里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就在一筹莫展之时,陈彦娴想起自己的邻居刘文仕,他当时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第一任场长,“听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在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植树造林,我们一想,机械化造林肯定离不开开拖拉机啊,我就代表宿舍的6名女同学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高考前夕,她们收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回信。“我记得特别清楚,即将踏入考场前三四天,我们接到了回信,林场同意我们几个人过去工作。当时,我们6个人没有多想,毅然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
陈彦娴告诉记者,1964年的8月23日,是她人生中记忆特别深刻的一天,那天学校给她和其他5名室友开了欢送会,“在欢送会之后,我们就出发前往塞罕坝了。”
“六女上坝”不惧艰苦环境
一个茅草屋一张大炕窗户四处漏风
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总场场部之前,陈彦娴她们还以为这里“最多不过就是承德的农村嘛”。但塞罕坝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是大大超出了她们的意料。陈彦娴说,在围场县还能看到处处都是一伸手就可以够到屋檐的小茅草棚,等走到塞罕坝就只有沙窝子了。因为林场的海拔有1500多米,8月份就已经进入了秋天,到处都是沙窝子和黄草,北风一吹,满眼的荒凉。
陈彦娴回忆道,因为是“六女上坝”,总场领导很重视,亲自迎接她们。她说:“我们在坝上吃的第一顿饭是黑莜面饼炒蘑菇。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吃过莜面,第一次吃到嘴巴里,莜面夹杂着野蘑菇的怪味难以下咽。但当时在坝上,这已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后来,领导给她们分配了一个茅草房。里面有一张大炕,上面铺着破炕席,门没糊严,窗户也是四处漏风。领导对她们说:“厂里把住宿条件最好的地方分配给你们了。”晚上她们6个人坐在炕上,互相看着,“虽然这里的环境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但我们几个都说,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摆在面前的困难。”陈彦娴说,生活的清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并没有磨灭她们投入工作的热情,“融入到林场建设工作后,感受着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反而很开心。后来,每当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我们的心情都非常舒畅,想着离建成林海的目标又进了一步,那种喜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一粒粒种子孕育成参天大树
播种动作练几千遍 胳膊肿得抬不起
“我们最初想的是开拖拉机,但领导综合考虑让我们去了苗圃工作。”陈彦娴说,“刚开始,大家觉得苗圃的工作还不容易干?不就是育苗、洒水、播种之类的。”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当时,每人都发了一本技术手册,所有的劳动必须按照技术手册标准严格完成,如果达不到标准,任务就是失败。
“就拿播种来说,需要在铁桶上凿有等距离的洞,用湿沙子掺着种子,拉着铁桶在苗床上播种。”陈彦娴回忆道,“两个人拉着铁桶,需要匀速在苗床上移动播种。速度快了种子还没来得及播下去,速度慢了,种子又播的太多。而这些种子都是从东北运来,甚至从国外进口的,非常贵。所以,我们真的非常认真,提前把播种动作练上几千遍,练到胳膊肿得抬不起来,手都磨出了泡。最后,达到技术要求才敢去播种,确保不浪费每一粒珍贵的种子。”
面对那么恶劣的自然条件,能把一粒粒种子孕育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把荒漠变成林海,在陈彦娴看来,这是整个林场上下不畏艰难、上下一心的结果。“每年春天一到造林的时候,无论场长、书记还是技术员,都要和普通工人一样到营林地里去造林。为了确保质量,书记就跟在拖拉机、植树机后,在扬起的尘土中眯着眼,踏实树苗。1962年,刚开始造林时,100棵最多成活六七棵。那么精心的劳作,然而成活率却这么低,大家都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当时的书记就带领技术员和工作人员徒步到各山沟考察,看地形、看植被、找经验,揣摩什么样的地形适合怎样来造林。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到1964年,树苗的成活率就达到了95%以上。可以说,在最困难最需要稳定人心的时候,是党组织带领大家一步步克服困难走向成功。那时候,我们对党的认识就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带大家走出困境。”
回忆在坝上的时光,陈彦娴认为那是自己人生当中受益匪浅的几十年。如果没有那几十年的磨炼,自己不会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和遇事冷静的心态。“坝上是非常锻炼人的地方,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艰苦的劳动,你才能知道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我们的工作很普通,就是种下一棵树,栽起一片林,但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塞罕坝变成了百万亩林海,把荒漠建成了绿洲,还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她觉得,塞罕坝人的付出是值得的。如今,塞罕坝已经变成了森林公园,给周边的老百姓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我退休后,曾给年轻人讲坝上的历史和过去艰苦奋斗的环境,他们不相信。”老人爽朗地笑着说,“他们会问,当年真有那么苦吗?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们真的没有后悔过退缩过吗?我非常坦然地告诉他们,我们当年没有想过环境如何恶劣,生活怎么艰苦。无论领导还是工人,大家都一起朝着同一目标不断努力,也都真正融入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中。我们相信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努力有所担当,认真负责地完成工作,就是英雄,一生也不会后悔。”
专家新读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持之以恒建设美丽中国
陈彦娴和战友们用行动阐释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陈彦娴认为,她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是在她们眼中平凡的一生,却有着不平凡的历程。塞罕坝环境恶劣,六位年轻的女孩子却没有因此退缩,反而越战越勇——别人能干的事情,她们也能干,并且在实现理想的喜悦中愈发斗志昂扬。这也是使命感带给她们的力量。为了实现把荒原变林海的目标,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她们在塞罕坝扎根十几年。后来陈彦娴有了回城市工作的机会,却还是出于对林场和战友的不舍,她选择留下,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守岗位的建设者,绿色发展的传承人。虽然这只是那个年代众多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但她们用自己的一生谱写着塞罕坝人的优良品质,闪耀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之光。
她们的精神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也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和发扬的塞罕坝精神。第一,要始终牢记使命。当初的塞罕坝人,面对着超乎想象的艰苦条件,住着四面漏风的棚子,吃着窝窝头喝着雪水,还要面对最初造林的失败……是建设者们始终牢记使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视使命如生命,才让塞罕坝成为了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第二,要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实践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塞罕坝从荒漠变绿洲,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恢复了生态环境,而且释放了生态红利,通过旅游业、风电等产业创造了经济价值,更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要保护绿水青山,并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夕之功。只有像塞罕坝人一样,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建设好美丽的现代化中国。
第三,要坚持埋头苦干。塞罕坝人的故事说明,除了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外,还应该脚踏实地,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在现阶段,我们要学习塞罕坝精神,清醒地认识到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好思想准备,坚持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相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必须肯吃苦、不怕累,才能够在奋斗中实现目标。
第四,要学会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当时的塞罕坝人,通过看地形、看植被、找经验,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实现了树苗成活率的大幅提升。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们更要有求新变革的勇气和信心,要勤于钻研、大胆创新、敢想敢干,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受访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赵建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绮珊
(本期正确答案:BAA)
策划:杨清蒲、周成华、林明
执行:赵东方、余靖
内容统筹:张毓、汤新颖、王晨阳
设计统筹:王晨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琳琳(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