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穗教宣
记者昨日获悉,从2021学年开始,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将从民办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并更名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路校区。另外,广雅中学本部从2021学年起,复办初中。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是2002年由广东广雅中学工会创办的民办初中学校,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东风西路118号,租用荔湾区教育局物业进行办学。2021学年开始,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停止招生,将原校址转办为区属公办初中,作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广雅教育集团成员校)东风西路校区,根据办学条件核定其招生人数。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路校区后,采用与西关广雅实验学校目前相同的办学机制及管理机制,由荔湾区财政每年全额拨付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人员经费,重新核定教师人数,实行聘任制管理,确保目前教师队伍整体稳定。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东风西路校区将设置三年过渡期,期间采用“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现有学生继续在原校址按照原收费标准和教学模式完成学业,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所有在籍原民办学生,毕业颁发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毕业证书,三年后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按程序终止办学。
另外,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复,广东广雅中学自2021学年起在本部校区(地址:广州市荔湾区广雅路1号)复办公办初中,初始招生规模为初一年级4个班,以后初中每个年级维持4个班的规模,具体办学规模最终以教育行政部门批复为准。
据了解,广东广雅中学为市属公办中学,目前办学层次为普通高中,于2008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雅中学本部校区复办公办初中后,初中招生工作由属地荔湾区教育局按照国家、省和市义务教育招生政策统一管理。
热点问答
广雅本部复办初中
1.本部校区内复办的初中四个班,是否提供宿位?提供的话大概有多少?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按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招生,所以学校不提供住宿。
2.本部校区复办的初中,采取何种方式招生,对应哪些地段?
广东广雅中学本部从2021学年起在本部校区复办公办初中,初始招生规模为初一年级4个班,以后初中每个年级维持4个班的规模。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分配学位,多校划片分组信息将与荔湾区公办初中招生工作方案一并公布。
3.本部校区内复办的初中四个班,师资构成是什么?
师资构成主要包括:经验丰富的广雅名师;具有特色课程优势的老师;具备初高中教学经历的老师。
4.花都校区高中部学位是否参加名额分配?
花都校区的高中招生批次以及流程完全按照市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同样参加名额分配。同时也会招收部分体育、艺术的特长生。
广州广雅实验民转公
1.广州广雅实验转成公办后,招生规模与民办的时候相比,是否会有变化?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去年初一招生6个班,今年转公后,因受办学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限制,2021级新初一将招收5个班,与民办时候相比,虽然减少了一个班,但转为公办学校后,增加了优质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符合“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导”的要求,同时也更符合广大家长、学生的实际需求。
2.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成公办后,采取何种方式招生,对应哪些地段?
符合条件的小学毕业生按照电脑派位的方式分配学位,多校划片分组将与荔湾区公办初中招生工作方案一并公布。
3.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成公办后,原有学生的学费是全部变成义务教育收费吗?
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审定通过的《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公办学校工作方案》,在2021学年,广州广雅实验学校现初一、初二学生按照“老生老办法”,继续按照广雅实验学校收费标准和教学模式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直至广雅实验学校所有在籍民办学生全部毕业。毕业时由广州广雅实验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4.广州广雅实验学校目前师资队伍是什么情况?转成公办后,教师编制如何解决?师资队伍是否会有变化?有编制的多少人,聘用的编外教师多少人?
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办学19年来,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但老师全部为合同聘用制,无公办编制。转成公办后,西关广雅东风西校区按新体制办学。
根据《广州广雅实验学校转办为公办学校工作方案》,广州广雅实验目前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广州广雅实验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辅人员15人;高级教师14人,中级教师34人,初级教师22人。计划2021学年开始,停止广州广雅实验学校招生,将原校址转办为区属公办初中,作为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广雅教育集团成员校)东风西校区。
西关广雅实验学校为荔湾区属公办初中,委托广东广雅中学管理,纳入广雅教育集团。学校采用新机制方式运作,由荔湾区财政每年全额拨付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人员经费,教师全部由学校实行聘任制管理。
5.广州广雅实验转成公办,变成西关广雅东风西校区后,两个校区如何管理,是按照不同年级在不同校区还是说两个校区都有初一年级?
新的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实行“一校两区”即南岸路校区、东风西路校区,两个校区各有初中三个年级。两校区实行统一管理团队、同一管理模式,两校区在统筹管理、活动开展、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将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共美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