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学生仔目睹“核舟”记

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指导小志愿者们做榄雕。 梁伟明、梁荣辉/摄

  花间烟火

  “原来一颗小小的乌榄要经历80年以上的风吹雨打才能成为原料啊!”日前于晓港公园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举办的“非遗+体验”国家级非遗项目(广州榄雕)研学之旅志愿活动上,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甘怡萱同学和她的20多位同学一道,自己动手当了一回“榄雕师傅”。

  本次活动两个半小时的体验中,小志愿者们不仅享受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也在小心的琢磨中,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国人对榄雕的认识往往是从明末散文家魏学洢所写的《核舟记》开始的。现实中真的有匠人能完美复原文章中的“微舟”吗?曾昭鸿、曾宪鹏这对“榄雕父子兵”,就是这样的高手。在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小小志愿者们不仅欣赏了传承人曾昭鸿近年来创作的《水乡风情》《镂空吊链花篮》,曾宪鹏的《中华乐韵》《传承》等精美榄雕作品,还得到了曾昭鸿老师的亲自传授,了解到广州榄雕历史及榄雕技艺、选材。在曾昭鸿老师手把手教学下,每个孩子都以“小蛮腰”为主题,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榄雕作品,还品尝了极具传统味道又创新满满的榄角粽。参加活动的叶炯铭同学表示,以前曾在课本或多媒体看到的榄雕作品,现在不但亲眼看到,还能动手尝试制作,真是很有乐趣。

  像曾氏榄雕研学传承基地这样的特色非遗研学课堂让非遗更具现代活力,也让学生和市民在休闲娱乐中体味非遗魅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身边纸·国际
   第A5版:体育
   第A6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7版:美术大观
   第A8版:新视觉
粤韵声中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观众称“过足戏瘾”
春季过半,“药王”教你助肾养肝
学生仔目睹“核舟”记
关于钟村街道“钟顺路与福翠路相交处东北侧”建设用地范围内坟墓清理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