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在这里体现

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伟大的沂蒙精神
小学生们开学第一课走进红嫂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感受沂蒙精神。中间为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雕塑。
沂蒙山根据地纪念碑
扫码感悟沂蒙精神
温馨提示: 扫码登录“跟着总书记学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学知识、做习题,还可参与即将上线的“学习排位赛”有奖答题活动赢彩蛋!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1921-2021

  第二系列 总书记点赞的伟大精神

  沂蒙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八百里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小战斗四千余次,巍巍青山掩埋了十万将士的忠骨。当时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树起了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他表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先后涌现出了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日前,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前往“沂蒙母亲”王换于老人的故乡——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蹲点,走访“沂蒙母亲”的后人于爱梅,近距离探寻沂蒙精神的精神内核。

  随堂练习题

  (单选题)

  1.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 )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A.国家利益  B.人民利益

  C.民族利益  D.集体利益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 )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涌现出红嫂等一大批先锋模范人物。

  A.120多万人

  B.130多万人

  C.150多万人

  D.200多万人

  3.“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齐鲁大地迅速传播。党的一大代表( )在山东开展建党活动。

  A.王尽美、邓恩铭

  B.陈独秀、邓恩铭

  C.王尽美、毛泽东

  D.李大钊、陈独秀

  (答案在本版内找。)

  故事钩沉

  沂蒙山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纽带。它北起胶济路,西至津浦路,南接陇海路,东濒黄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齐鲁大地开始传播。随后,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在山东开展建党活动,再加上一批在外求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的沂蒙青年的共同努力,革命的星火便在齐鲁大地渐渐燃烧起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山东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同时,根据党中央指示,大批干部被派到山东工作,115师主力挺进山东。在山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之下,建立了沂蒙抗日根据地,为阻击日军乃至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协助传递号令和情报

  往返60多里袜子被血水粘住

  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中央,有座百年院落。抗战初期,曾有这样的说法:沂蒙山的心脏在沂南县,沂南县的心脏在马牧池,而马牧池的心脏一度就在这座普通的院落里。

  村民于爱梅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她的奶奶、“沂蒙母亲”王换于的老屋。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圈里村(今属蒙阴县),19岁嫁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1938年12月,在根据地党组织的影响下,王换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夏,日寇野蛮扫荡沂蒙山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先后驻扎在了东辛庄王换于家,徐向前元帅、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到沂蒙后也在她家住了较长时间。就这样,王换于家成了著名的抗日“堡垒户”。

  当时,为了协助指挥中枢传递号令和情报,王换于装扮成披襟带片、蓬头垢面的讨饭人,翻山越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往返行程四千余里,传递重要信件70多封。有一次,纵队首长把一份文件交给王换于说,这是徐向前的亲笔信,希望她连夜送到垛庄,天明时等她的回话。王换于旋即上路,走走跑跑,翻山越岭,往返60多里,回村复命时,她的两只鞋已磨透了底儿,两个脚后跟都裂开了血口子,袜子全被血水粘住,扒也扒不下来。

  为了让机关同志们更好地投入到抗战当中,王换于率领全家竭尽全力照顾大家的生活起居。她带着两个儿媳、两个闺女沏茶倒水、烙饼煎蛋,忙得不可开交。一家人把好的食物留给同志们吃,自己常以地瓜秧和野菜充饥。“妈妈给我讲过,那时候一天做八顿饭,锅台总是热的。”于爱梅说。

  抚养42名革命后代

  儿媳用自己的奶水哺育战士们的孩子

  王换于还和家人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42名革命后代。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两个儿媳的奶水大部分用于哺育战士们的孩子,自家孩子却没喝过一口奶。王换于说,自己的儿媳妇年轻,还能生养,但战场上战士们舍生忘死,他们的后代没了就断了根了。

  最终,42个孩子都活了下来,而王换于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先后夭折了。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于爱梅多次忍不住泪水。“那时候,我的哥哥才9岁,他是我们这些孩子里长得最好、最聪明的。有一次敌人进攻,托儿所紧急转移,当时是冬天,在转移的途中,母亲让哥哥回去取一些托儿所弟弟妹妹们的衣服。不料哥哥在途中遇到了敌人的轰炸,母亲她们没等到哥哥回来,轰炸结束后便慌忙回去找他。可等她们再回到村里的时候,只看到哥哥小小的身体趴在炕上,手里还抱着孩子们的衣服,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抗战期间,王换于和她的家人还掩护、救助过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协助掩藏过许多抗日物资。在她的带动下,王换于的儿子、儿媳、闺女和老伴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战争年代千万沂蒙妇女的杰出代表,王换于用她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精神的不朽颂歌,被誉为“沂蒙母亲”。

  革命精神世代传承

  “沂蒙母亲”后人自费宣讲沂蒙精神

  王换于的大儿媳、于爱梅的母亲张淑贞也一直和婆婆一起,倾尽全力哺育革命后代。于爱梅告诉记者,张淑贞去世的前一天,什么也不要,就要党徽。“这是我的党徽,共产党员才有啊!不管什么情况,不要把我的党籍给注销了,不然我的党费怎么交啊!”于爱梅安慰母亲说:“妈,您是老革命,觉悟这么高,谁也不可能把党籍给您注销了。您放心!”母亲就笑了:“行,记住,一定把我的钱交上。”第二天早上6点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发现,她手里那枚党徽一直攥了一晚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于爱梅这才明白母亲的心愿:“母亲说的时候我没理解,后来才明白母亲大概是想说,她活着的时候是党员,走了还是党员。”于爱梅查了一下,母亲总共留下18939.8元,她把这些钱作为母亲的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您的奶奶和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呢?”面对记者的疑问,于爱梅回答说:“沂蒙山区曾经很苦,蝗虫、天灾、匪患……后来老百姓看到共产党来了,他们不花百姓一分一毫,一心带领大家抵抗日本侵略者,为革命付出一切。奶奶和妈妈都经历过战争,在野战医院看到伤员受了各种伤,有的甚至需要截肢,她们自己身上也都有子弹眼,在战场上看得多了,所以非常满足、知足,一辈子也没为自己着想过,心里全是别人。”

  “奶奶经常叮嘱我们说,我们抚养的这些革命后代,他们的父母干什么去了?他们是为了自己吗?他们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为的是老百姓。所以,看好他们的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这些孩子来找我们,我们不能不认,但任何人不能因为任何事去找他们。”于爱梅回忆说,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饿,“临沂山区很穷,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都吃不饱饭,但我们从来没想到要去找谁,求个人、办个事。”直到1981年,县有关部门整理文史资料时,才发现了王换于一家人的事迹。

  在长期的家庭熏陶和影响下,于爱梅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心目中,奶奶、母亲老一辈秉持的爱党拥军、忘我奉献的精神应该世代传承。她不但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沂蒙精神的弘扬、践行上,还积极组织妇女拥军,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这些年,她每年用于拥军的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加上自费在全国范围内宣讲沂蒙精神,已累计花费30万元。她说,希望沂蒙精神能传播到全世界,“那样世界就没有战争了,多好!”

  专家新读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守初心践使命的实践产物

  自进驻沂蒙山区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与沂蒙人民在长期的并肩作战中缔造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风雨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砥砺八十载,沂蒙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担当看,还是从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时代价值和传承弘扬看,沂蒙精神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是某一阶段、某一场合的偶遇,而是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的深度契合。沂蒙精神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

  回顾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守初心、践使命的产物。沂蒙精神的形成始于1938年,为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党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策,随后共产党人带领八路军进驻沂蒙山区。当时,在日、伪、顽、匪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交织中,中国共产党抓住党群关系这一主线,建立了密切的党群关系,满足了沂蒙人民最迫切的利益需求,领导沂蒙人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沂蒙根据地通过实施民主政治、进行民主选举,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通过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让人民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通过组织夜校、“庄户学”、“识字班”,让人民在文化上实现了从“泥腿子”到“文化人”的转变。

  在沂蒙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模范遵守各项纪律,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在沂蒙根据地,党对发现的贪污腐败行为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如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和秘书处军用代办股长因贪污公款,均被判处死刑。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浴血奋斗12年,其间始终守初心、践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因此人民愿意听党话跟党走,进而形成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良好党群关系,这都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岁月峥嵘,蒙山沂水为证。从历史逻辑看,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守初心践使命的实践产物。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的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它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代青年人的价值选择依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沂蒙精神的价值取向可以引导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和学习观,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受访专家/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海英 

  (本期正确答案:BAA)

 
     标题导航
~~~沂蒙军民用生死与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伟大的沂蒙精神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2版:经济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揾食
   第A15版:地产
   第A16版: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在这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