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朱一艺、许咏怡)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那么主动脉瓣就是帮助心脏将血泵入全身各系统的一扇“阀门”,这扇“心门”一旦罢工,后果不可设想。
72岁的原伯(化名)就是因“心门”故障心脏缺血、缺氧,胸闷胸痛。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通过一个小针孔将人工瓣膜置入其心脏,突破了传统外科开胸手术的方式,助他免受“开胸之苦”便使即将罢工的心脏“阀门”重新运转。
老伯胸闷胸痛
竟因“心门”故障
原伯因胸闷、胸痛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治疗并未好转,辗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该科区文超教授、徐如芹博士仔细甄别检查报告,发现困扰他的“罪魁祸首”是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重度关闭不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区文超打了个比方: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那么主动脉瓣就是帮助心脏将血泵入全身各系统的一扇“阀门”,而患有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重度关闭不全的原伯,相当于心脏的“大门”严重变形狭窄,无法正常开关,只留下一条缝,导致心脏增大。另一方面,血液被狭窄的“心门”阻隔,心室的血出不去,外周的器官供血又严重不足,致心脏缺血、缺氧,这可大大增加了心源性猝死风险!
微创置入人工瓣膜
心脏“阀门”重新运转
要让原伯的“心门”重新运转,需要为他的心脏换一扇“门”(心脏瓣膜)。如果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需要将胸骨正中劈开,同时用体外循环辅助,可想而知,这样做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
原伯已经70多岁,又合并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心脏增大,怎么才能让手术更安全、伤害更低呢?区文超组织专家会诊讨论,并充分跟他和家人商量后,一致决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这种无须开胸的新型微创介入术通过股动脉等外周血管入路,用人工瓣膜替换病损的瓣膜,从而恢复患者心脏瓣膜的正常启闭功能。
虽然这种术式创伤小、患者受益大,但操作复杂、难度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强大支撑和保障。为使患者能够得到迅速救治,广医二院充分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在放射科、麻醉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全力配合下,区文超教授带领团队密切配合,从股动脉穿刺,通过导丝指引,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成功手术,置入人工瓣膜。术后经食道心脏超声提示,植入的主动脉瓣功能良好,原伯的心脏“阀门”终于重新运转了!手术第二天,原伯便可恢复正常活动和进食,身上只留下针眼大小的手术印记。
突破传统开胸术
小针孔“心”希望
据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莫沛主治医师介绍,老年性主动脉瓣疾病较为常见,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约占3%,80岁以上高龄人群中约占5%。出现症状后,如不进行有效治疗,这类患者猝死风险大大增高。他提醒,如有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排查诊治,避免突发心源性猝死。
一旦查出主动脉瓣狭窄,想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想办法解除主动脉瓣狭窄是关键。以往通过传统的外科手术置换瓣膜,需要将患者的胸骨正中劈开,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相当一部分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没有选择手术,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不适合常规开胸手术,另一方面手术创伤大,患者顾虑较多。
不过,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主动脉瓣膜病患者救治有了新的希望。这种术式无须开胸,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经导管送入人工瓣膜支架,取代病变的瓣膜功能,使患者瓣膜狭窄解除,从而恢复心脏“主动脉瓣”的“阀门”功能。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且并发症可控,年龄大、体质差、不能耐受常规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膜病患者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