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
今年这么干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
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权威解读
基本养老金“17连涨”
助力“老有所养”
据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姜琳、丁小溪)“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写入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今年我国基本养老金将实现“17连涨”,它将和报告提出的一系列举措助力“老有所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表示,养老金是老年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从2005年起连续17年上调基本养老金,充分彰显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日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草案也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至4.5%,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在去年中央财政收入有压力的情况下,依然提高养老金待遇,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党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减反增,这是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这也透露中央通过社保制度安排,加大再分配力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明显信号。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张力建议,尽快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破解不同省份养老待遇差距和社保转移接续等问题,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让居民养老金随着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及时调整。
“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预计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这将是本世纪我国的基本国情。应巩固完善养老金制度,加快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保障。”郑功成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老人家
暖心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
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等多样化服务
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广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一级主任科员严福长:
努力为老年人 提供更周全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决策部署,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养老服务工作。广州近年来举全市之力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制定落实养老机构设施专项规划、出台公建配套十条措施、支持国有企业物业举办养老机构设施,增加嵌入式、综合性、普惠型优质养老场地设施布局,着力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发展社区养老、助餐配餐、家政养老等多样化服务, 努力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利。
同时,我们在起草《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中专门提出了对运用智能技术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便利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让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加强老年人的培训, 并在各类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运用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化,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市的部署,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居家适老化改造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努力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让老年人更加幸福地养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贾政)
越秀区长者谢爱贤:
智能化结合人工服务更适应老人需求
家住越秀区的谢爱贤已经退休多年,她说,如今智能化服务越来越普遍,她和她的老伙伴也不得不顺应潮流,“玩转”智能手机来适应智能化服务。但总碰到“玩不转”的时候,就只能放弃这些公共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之后去图书馆,需要先在公众号预约成功才能进入。之前图书馆的预约号很少,不进行线上预约就没办法去图书馆,所以我大半年都没去过图书馆了。近几个月图书馆预约号增多,在图书馆门口也有工作人员可以帮我们手机操作现场预约进馆,方便多了。”
对于智能化服务,谢爱贤表示,公共类服务大多数都已经和人工服务结合,日常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有时候坐地铁公交、进入商场,看到老人没有智能手机,都能灵活地进行人工登记就能进入。我觉得现在智能化服务是必须的,毕竟要适应科技发展的潮流,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不能因为科技发展而‘抛弃’了老人,现在智能化服务和人工服务结合,我觉得就能更好适应老人需求。”
另外,谢爱贤还提到,一些商家反而只有智能化服务,没有加入人工服务。“有一次我们去花城广场附近用餐, 餐厅只能用手机点餐结账。我觉得这样虽然显得很科技化,但缺少了人情味,如果年纪大一点的老人来吃饭,可能连点餐都成问题。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指导商家保留人工服务,让‘老’朋友们也能更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记者崔小远、林茹彬)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
多方合力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蔡卫平认为,这一远景目标契合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现实。人均期望寿命是评价卫生健康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提出这一目标,说明我国的卫生健康工作将再次发力,再上新台阶。蔡卫平认为,要达成这一目标,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政府多部门和社会多个领域的合力。
基本养老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让老人老有所养,生活舒心;从医疗卫生的角度,这要求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在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重点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要持续提升,使老人看病更方便,尽量实现在家门口看病。
同时,医疗机构需要着力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快捷、舒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比如在服务窗口设置老年人现场挂号、现金缴费等窗口;设置人工导诊服务台,及时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医疗机构对老人的服务也要更精准更多样,应该及时推出老年人所需要的保健服务和心理健康帮扶工作。
此外,要实现这一目标,科研工作也必须要加快推进。医学研究单位要加强老年医学研究,尤其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等如今在老年人群体中较高发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研究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海珠区长者云姨:
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让人安心
独居长者云姨今年86岁,身体状况还不错。由于家人无法长期陪伴,云姨又不想住养老院,因此申请了海珠区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之前我很担心自己在家摔倒起不来都没人知道,现在有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我在家的情况24小时有专人通过视频可以监控,出现问题15分钟内人员设备就能到场,平时还定期上门为我做日常身体状况监测,我真的很安心。”
据悉,海珠区民政局在全市首批启动“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先后2批选定8家优质养老服务机构作为试点机构,将其纳入2020年、2021年区民生实事。为云姨提供24小时家庭养老服务的这家公司可以按照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对长者家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与床位相配套的全天候、全方位照顾服务。
云姨回忆,有一次她睡到半夜,不慎翻身掉到床下:“我自己爬起来回到床上,虽然有点痛但觉得问题不大。但没想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工作人员就打电话给我,问我觉得怎么样,需不需要过来带我去医院。我觉得没大碍,就继续上床睡觉了。”
云姨觉得自己摔下床没有受伤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工作人员眼里却是大事。经过开会研究,他们迅速联合瑞宝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链接社会资源为云姨在床边安装护理床同款的可升降扶手。经征求云姨同意后,由社工上门为云姨安装。“现在我再也不怕掉下床啦!”云姨高兴地说道。
(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记者崔小远、林茹彬)
黄埔区长者牛仕芬:
发挥日托中心功能 让老人老有所乐
来自黄埔区黄埔街的牛仕芬,今年71岁。在日常开展志愿服务时,身为老人的她更能走进老人们心中,倾听他们的心声。
每逢佳节,牛仕芬会和志愿者一起到黄埔区的几处老人院看望老人。“每次和老人们在一起,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也能感受到他们想与外界交流的渴望。”牛仕芬说,通过近几年参加活动,明显感受到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界对老年人关注和关爱越来越多,但老人对亲情的渴望始终不减。
“与到养老院相比,身体条件、家庭条件允许的老年人,更喜欢居家养老。”在社区养老方面,牛仕芬建议,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日托中心服务老人的作用。“在日托中心,配套按摩椅、休闲器材、娱乐设备等设施,让老年人们老有所乐。平时参加志愿服务时,我看到,现在有的日托中心配得最多的是图书和报纸。人老了,眼睛不好使,很少再去看这些。希望政府单位定期在日托中心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让老年人们聚在一起,不再孤单,真正让日托中心发挥作用;在举办公共活动时,广泛邀请老人们参与,多给老人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此外,牛仕芬还建议,在提升老人的居住环境上,政府部门适当加大投入,对老人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的居家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避免日常摔伤的风险;并面向老年人群体推出一些优惠的家政服务,让老人们不再为体力劳动烦恼。
(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记者崔小远、林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