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浩宇、龙锟
昨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开幕会前,今年两会首场“委员通道”开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亮相“委员通道”,介绍民法典的宣传推广工作。他说,民法典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法律就是要让法律条文从纸面上走进群众的心里,让法律的规定成为大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宣传民法典,法律服务机构、法律专业人员要争当主力军。
自1980年进入武汉大学法学院学习,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法律专业学生,到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已经和法律打了整整40年交道。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的视线从未离开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作为律师,他一直努力捍卫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宣传民法典
要讲得对、讲得好
3月4日,朱征夫在首场政协“委员通道”谈及民法典的宣传推广。他说,民法典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前在“全国政协书院”下设的“民法典读书群”内,律师政协委员和广大政协委员一起学习了民法典。群内讨论了诸如高空抛物的法律责任、离婚冷静期等热点话题。在过去半年该群通过各大媒体将讨论成果向全社会推送了36万字。
朱征夫表示,学习法律就是要让法律条文从纸面上走进群众的心里,让法律的规定成为大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这也是向社会推送学习成果的原因。宣传民法典,法律服务机构、法律专业人员要争当主力军。
朱征夫告诉记者,向群众宣传民法典,一要讲得对,二要讲得好。春节期间,许多律师围绕孩子红包的保管问题、高铁占座应该怎样处罚等群众关注的问题做了讲解,也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民法典的实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大事,律师行业将继续推进民法典的学习宣传工作的实施,让民法典走进广大人民的心坎里。”他说。
担任两级政协委员近20年共提交79件提案
1980年至1987年,朱征夫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取得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古人谓旅人为“征夫”,朱征夫也在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旅途。1993年,他开始职业律师生涯,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广东省国土厅的地产法律服务中心执业。5年后,他联合几位律师共同创办广东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并担任主任、执行合伙人。其间,他又重返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并于1997年获得法学博士(国际经济法专业)学位。
2003年,朱征夫开始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并于200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担任全国及广东省两级政协委员近20年里,他共提交了79件提案,这些提案大多与个人权益紧密相关。
2003年朱征夫在全国最早提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提案,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
2009年,他在全国最先提出《关于在刑法中增设“欠薪逃匿罪”》的提案,该建议201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采纳(第四十一条)。
此外,在2014年他呼吁废除嫖宿幼女罪,将嫖宿幼女按强奸罪处罚。2015年现行刑法中废除“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行为按强奸罪从重处罚。在2018年两会期间朱征夫则提出对收容教育制度进行合宪性审查, 2019年收容教育制度被废除。
再次提交《关于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的提案》
对“一下子不能解决的问题”锲而不舍地关注是朱征夫履职的特点。朱征夫曾经在2003年和2012年两次提出废除劳教制度,最终促成了该制度的废除。“我们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因为改变的时间太长,你就不提了,或者就徒劳地等待。”他说。
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两会,朱征夫两次提交《关于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的提案》。所谓“前科消灭制度”,即在具备法定条件后,经过法定程序封存其犯罪记录,从而不再对其所具有的犯罪记录进行规范性评价,恢复其正常法律地位。去年该提案就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谈及这个提案,朱征夫自述原本没有准备这个提案,但在启程参加全国两会的三周前,他连续收到两封来信,都是反映关于有前科人员的现实生存困境。
他也注意到,有些违法行为涉及面很广,有些人可能一时糊涂犯了低级错误,就被判刑,有了一个前科记录。而这个记录将影响自己的一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一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没有充分估计的时候,实施了某种违法行为,受到了法律惩罚的同时,也有了一个令他们自己悔恨终生、无法挽回影响的“前科记录”。基于这样的现状,朱征夫提出设立“前科消灭制度”的提案。
当时有声音质疑“前科消灭制度”会降低犯罪成本,引发社会问题。朱征夫则表示,在现行的前科制度下,它的“威慑力”也并不理想,有前科的人依然还有重犯的可能性。但“前科消灭制度”的建立,却是能够让真心改过、真正需要这个机会的人好好利用,重新做人,重新融入社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从而避免出现因为有案底就无法回归正常社会的情况,最后导致无路可走,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他提出,有一些特定的职业,比如涉及幼儿园孩子的教育,可以调查老师有没有相关的不良记录。一些特殊的情景比如收养孩子等,也可进行调查。
全国政协委员包为民:
“天问一号”火星之旅将面临多重考验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胡璐、任沁沁)“为确保后续任务的顺利,‘天问一号’到达火星后,还要对预选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详查、对进入火星的飞行走廊气象进行观测,以免着陆火星时遇到沙尘天气,经风险评估后,在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进行巡视探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说。
他说,今年我国宇航发射有望首次突破40次,我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问一号”还将完成对火星的后续探测。
在人类对太阳系探索的历史上,火星总是给人们带来期待和遐想。“此时,我们的‘天问一号’正以每秒4.8公里的速度在火星轨道上进行环绕探测,各项指标正常。”包为民说,今天又传回了高清近火局部照片,这是中国首次拍摄的近景火面图像,这里蕴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等待科学家们去研究。
他介绍,截至目前,全球共开展近50次火星探测,但2/3的探火任务均以失败而告终,说明探火之路险象环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虽起步晚,但起点高、效率高、挑战大、创新强,一次将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探测,“三步并作一步走”。
“天问一号”传回高清火星照
又讯 (新华社记者胡喆、胡璐、孟含琪、金津秀)昨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全色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约330千米至350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等地貌清晰可见,据测算,图中最大撞击坑的直径约620米。彩色图像由中分辨率相机拍摄,画面为火星北极区域。
2月26日起,“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科学载荷陆续开机。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相机配置两种成像探测器,能实现线阵推扫和面阵成像,对重点区域地形地貌开展精细观测。中分辨率相机具备自动曝光和遥控调节曝光功能,能够绘制火星全球遥感影像图。
为什么有的火星照是黑白的,有的是彩色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言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表示,这与拍摄模式有关,高分辨率相机的照片,是探测器在大椭圆轨道上运行时,采用线阵推扫的方法拍摄而成的,分为全色、彩色、自定义等模式,其中全色(即黑白)图像最清晰,数据量最大,科学价值最高。彩色图像清晰度是全色图像的四分之一,全色和彩色模式的图像融合处理后,会得到清晰美观的彩色图。
火星探测器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炼”成的?“高分辨率相机是火星探测器的重要载荷。”高分辨率相机主任设计师董吉洪说,高分辨率相机搭载在环绕器上,主要用于对火星表面进行成像。“炼”就这双“慧眼”,是光学、机械、热控、电子学、软件等多学科共同协作的结果。如在光学系统方面,相机采用了长焦距大视场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成像分辨率可达到亚米级。副主任设计师王栋说,更牛的地方在于这双“眼睛”可实现图像智能筛选。通过智能筛选功能,相机可自动提取有价值的图像内容。
建议将1月20日 设立为国家急救日
春天的气息越发浓郁。3月4日14时许,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如约拉开帷幕。7名委员分为三组,通过网络视频回答记者提问。
粮食安全、“天问一号”、网络安全……委员们相继来到镜头前,坦诚回应关切、畅谈履职心声。
新华社记者胡璐、任沁沁、姜琳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重要课题。“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第一位回答提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委员表示,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好地好种产好粮”。
他说,目前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在加紧建设,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委员已是第二次走上“委员通道”。3年前的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他曾手提“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上场,诉说了好友心脏骤停猝然离世带来的痛。这一次,他站在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汇报心肺复苏提案得到的关注与落实——各级部门和政府都行动起来了,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加强了对AED配置和使用,公众急救技能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只有健康,才能享受美好生活!”敖虎山再次呼吁,全民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增加AED配置,并将1月20日设立为国家急救日,从国家文化、民族意识层面重视心肺复苏和急救体系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风险也日益突出。这不仅事关国家安全,也与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
“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战略的底座。有了网络安全保障,我们的数字化战略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委员说。
民法典的实施,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都有重要意义。“宣传民法典,法律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要争当主力军,既要讲得对,也要讲得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委员说,要选择群众感兴趣的话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解,让民法典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群众心里。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也正因此,“天问一号”的“探火之旅”越来越“火”。“此时,‘天问一号’正以每秒4.8公里的速度在火星轨道上进行环绕探测,各项指标正常。”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介绍,今年我国航天发射有望首次突破40次,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我们将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继续为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他说。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员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艺工作者也将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在他看来,乡村之美从来都令人向往,在乡村环境中要加强美的设计和营造,使美丽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家园,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中的亮点。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委员介绍了冬残奥会筹备情况。“去年,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建成,冬残奥运动员有了更好的训练条件。”她说,目前运动员们正在积极备战,希望大家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为他们加油。
全国政协委员万建民:
新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建成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胡璐、姜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说,我国正在加紧建设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新的种质库今年建成后可保存150万份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将位居世界第一。
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讲,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种子安全是关键。万建民委员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稳定在470公斤左右,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和小麦,多年更是产大于需。
“这些年我国粮食绝对够吃,但粮食安全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他表示,要让国人吃饱吃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过“十三五”育种科技攻关,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可以说,“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万建民委员同时表示,虽然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但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存在短板和弱项。为此,中央及时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通过保护种质资源、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强化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