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各地春季新学期陆续开启,“神兽”归笼,不少家长如释重负。但与此同时,学校开学后,接孩子放学的问题也成了不少家长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紧张的工作节奏和较晚的下班时间,让年轻父母们对于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孩子托管问题头疼不已——不是孩子没人接,就是即便接回去也不知怎么安排剩余时间。2017年2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由此,课后服务成为义务教育必答题,在各地逐渐推广开来。
此次,教育部要求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时间安排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无疑是在政策落实上再加码,同时彰显出政策的人性化关怀,既进一步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也能通过课后服务更好呵护孩子成长,有助于加速打破“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的困局。
当然,政策成效看落实。一方面,要守好政策初衷,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避免课后服务沦为集体教学或变相补课,避免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等乱象。另一方面,要做好配套能力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的操作标准和规范,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比如,对于成本分摊、师资配备、质量评估与监管等问题,都需要有更多考量和更明确规范。只有让家长不再为接送孩子而发愁,孩子在课后时间有所得,教师不因额外劳动而焦虑,学校也能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教育使命,课后服务才会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