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扮戏——现代视野下传统戏曲题材绘画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展将持续展至2月23日。
展览展出了关良、林风眠、叶浅予、赵兽、丁衍庸、高马得、丁立人、许固令以及佚名的艺术家近70件作品,以及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与戏曲相关的各种图像文本资料。所谓“千秋如戏,万象入画”,现代以来的艺术家们,如何将戏曲舞台上的“瞬间”化作纸面上的“永恒”,这个展览或许能给你启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中国画与戏曲相映相通
中国戏曲和中国画都是我国的国粹、民族的瑰宝,虽然二者都有各自清晰发展的脉络,但从历史维度看,二者又多有交集,特别是中国现代艺术方兴未艾之时。戏曲学界与美术界往往由于各自的专业壁垒,鲜有认真梳理这一问题,“扮戏——现代视野下传统戏曲题材绘画研究展”即意在凭借展览梳理这一话题的图像发展脉络。
策展人武鹏飞在展览现场表示,戏曲术语“扮戏”,是指戏曲演员的化装。旧时京剧界有“一扮三像”和“早扮三光,晚扮三慌”的谚语。画家经营一幅戏曲题材的绘画,犹如演员扮戏一般,需在纸(或画布)上为人物形象勾勒造型,布置舞台空间,赋予其“戏味儿”。然而画家或画师扮戏有着自身有趣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宫廷画师“所扮之戏”,到关良、林风眠等人“所扮之戏”,呈现出戏曲人物画从功能性向艺术性,从写真到写意的发展。本次展览主要聚焦于以戏曲作为题材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戏曲人物画的衍义与发展。
在具体的呈现上,展览通过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戏曲人物画与历史文献资料,来呈现戏画发展的三个维度:“本钱”“倒仓”和“绝活”。
“本钱”是京剧术语,特指演员天生的个人条件,主要是指嗓音条件。展览借“本钱”意在比喻戏画现代性衍义的基础条件或传统条件。
梅兰芳先生曾在《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四章中写道:“演员的倒仓变嗓时期是一个关口,倒不过来,往往一蹶不振。”因此,“倒仓”在展览中比喻戏曲人物画现代性衍义的媒介与形式。
“绝活”指京剧表演中高难度的技艺性表演,在展览中主要呈现诸家所绘戏画,题材广泛,手法各异,风格多样,形成今日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多元发展。
多位名家以戏曲人物画探索“中西融合”
武鹏飞表示,20世纪早期,林风眠、关良等人以戏曲人物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样式,将本土艺术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实现契合,将本土艺术的程式化与西方绘画的抽象性实现会通,是中国美术家参照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重新思考。
关良独具风貌的彩墨戏剧人物画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绘画看似一派天真纯朴,实则蕴含气韵,将戏曲人物赋予一种稚拙美和动感美,这是至真至纯的境界,也是艺术上的化境。此次展出的作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画中孙悟空举棒奋起,白骨精跌倒抬剑欲挡,用色对比丰富,用笔精炼,画面干净,将孙悟空的疾恶如仇,白骨精的招架不住,通过眼神、身段刻画出来,栩栩如生地再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打斗戏剧效果。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本土的戏曲人物画艺术有了新的推进,随着艺术思潮的多元和开放,戏曲之中的脸谱、行头、身段、动作、表情、唱腔、招式等元素,也赋予了绘画形式诸多的形式灵感和丰富的表现性。叶浅予、丁立人等人在戏曲人物画方面也多有创作,他们以中国传统笔墨为基础,或以速写入画,或汲取民间艺术的元素,各成一家风貌,鲜活地将戏曲情态表达得酣畅淋漓又余音不绝,因此开创了戏曲人物画多元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