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启第二场委员通道。6名委员登台亮相,围绕科技创新、中医药发展、素质教育等话题发表看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廖靖文
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章凛:
建省级层面机制统筹四大科学城
“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南区)科学城建设已经取得可喜进展。四个城市如果联动创新,会对大湾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这令人十分期待。”林章凛说。
在林章凛看来,这四个科学城区位相邻、产业相似,规划定位、科技教育与产业布局等方面也相仿,所以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区域内的联动发展,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共同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他建议,要抓紧建立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机制,把四大科学城一并统筹考虑,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四市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签署“科学城联动发展合作协议”,共同研究确定四个科学城协同发展的重要事项。
省政协委员、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办公室主任吴淑丽:
优化省内美育师资配置
广东2021年将正式组织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这一新闻刷遍了广东家长的朋友圈。“在小学阶段,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科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吴淑丽说。她建议,优化省内美育师资配置,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确立更高的中小学美育发展目标。同时加强相对落后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师资建设,同时主动引进社会资源,动员和鼓励美育教育机构开展进校园义务教育活动,推动学校美育工作面向社会开展。
省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香港清远友好协进会主席何毅强:
发挥爱国爱港社团重要作用
何毅强介绍,香港的社会组织众多,在慈善公益、公共治理、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香港面临的复杂境况,既是香港社会发展的挑战,也是爱国爱港社团开展群众工作和凝聚民心的机遇。”何毅强建议,要加强对社团会员的关心、引导、帮助和政策宣讲,要通过社团来帮助中小企业在疫情期渡过难关,及时代表社团会员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议。“让会员知道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也能推动社团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档案馆馆长陈华江:
加强对侨批档案保护
潮汕话把“信”叫作“批”,“侨批”是清代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暨汇款凭证。“侨批档案”,包括侨批和有关的文物,及官方管理侨批业的档案资料,2013年6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陈华江手拿着放大的侨批,深情说:“其中有父母为孩子取名的;有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有支援祖国抗战的。每一封侨批,都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展现了他们艰苦创业、守信重诺、爱乡爱国的精神。”
陈华江说,侨批被视为海外华侨华人历史的“敦煌文书”,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他建议,要加强对侨批档案保护研究利用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落实好《世界记忆保护文献遗产总方针》《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并建强研究队伍,从更高站位、更广视角、更深维度开展侨批档案研究。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池晓玲:
擦亮广东中医药名片 打造“健康湾区”
“大家平时久坐,会不会出现腰背酸痛的感觉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既优雅又方便的中医穴位按摩保健方法……”池晓玲现场示范起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她提出,中医养生保健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大湾区也是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商品销售市场和中医药产业聚集地,区域内各地的中医药产业也各具特色和优势,“我们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推进大湾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更好助力“健康湾区”的建设,池晓玲建议,深入挖掘整理中医经典、名医经验,不断深化中医养生保健的学术理论,更好指导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医药产品创新;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包括懂医药又懂经营的产业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服务型人才;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发中医养生保健特色的诊疗手段、医药产品和康复技术,为大湾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发展打牢基础。
省政协委员、河源市东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作伟:
在粤北粤西构建好粮食安全屏障
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越南、泰国等粮食出口大国停止出口粮食,引发了全球粮食紧缺风波,广东省粮食安全屏障的构建需要关注。李作伟指出,2020年广东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267万吨,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居全国第一,可供全省人民消费200天。“尽管我省粮食总体安全,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扎紧‘米袋子’,节约过日子。”
李作伟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粮食产需维持“紧平衡”的态势之下,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障粮食安全,就是守住国家生命线。”针对广东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李作伟建议,在粤北粤西构建广东省粮食安全屏障。要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也要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要全省一盘棋解决占补平衡,将珠三角纳入安全屏障建设;统筹各项扶农政策和资金,在粤北粤西探索实施以绩效为目标的补助政策,让农民务农种粮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