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六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曾经是祭天的场所,如今是许多人旅行的目的地,更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像一方古老水塘,将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映照出来。著名作家肖复兴利用自己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它们,记录它们,以朴实真诚的文字,推出全新散文集《天坛六十记》,写下了祈年殿、双环亭的美,也写下了此处北京生活的剪影——老北京人对悠长岁月的回忆,年轻一代的烦恼快乐……正是这些人无论苦乐都努力生活的劲头,让古老的天坛有了新生的力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用“浓缩原则”写就新散文集
肖复兴,著名作家,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有《我们的老院》《读书知味》《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等。
对于《天坛六十记》,他说,这不是一本介绍天坛历史或抒写天坛风景的书,“它只是我在天坛所见所闻所画所遇所思所忆的拾穗小札,是一本个人片段式、短制式的即兴随感,亦即布罗茨基所强调的作者创作时‘意识中所产生的自然法则’。”布罗茨基还强调说:“这是浓缩的原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倘若你开始用类似浓缩的方式写作,全都一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写得都很短。”而这正是肖复兴喜欢的写作原则,在《天坛六十记》的写作中,他学习和实验运用的就是这种原则,所以,每篇写得都不长。
记录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
本书最后一篇《六百个春天》的开头写道:“春天又要到了。这将是天坛度过的第六百个春天。对比古老的天坛,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都会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在肖复兴看来,“人,只有经历过灾难的磨洗,才会真正感知自身的渺小,而对大自然多一分敬畏之心。或许,这正是六百年之后的天坛,对于我们今日特殊的意义。”
对肖复兴来说,只要没有外出,就会天天到天坛来,随意画点儿速写,随手记点儿笔记。在古老的天坛,记录下的只是寻常百姓庸常的生活点滴。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生平凡的际遇投影,如同他所画的那些的小品画一样,简洁却充满了鲜活的韵味。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