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圆桌会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传递出什么信号?为何要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又该怎样来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本期《理论周刊》特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军飞、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蔡保松、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万俊毅三位专家,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亮点展开权威解读。
本期统筹/刘冉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冉冉、周裕妩、刘琛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至关重要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一点。现在的政策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前背景下,如何理解“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白军飞:为广大农民谋福利、谋幸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农业是基本盘,“三农”是“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优良品质。在前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这一点,有诸多重要的政策背景,其中有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决战取得全面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二是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与秩序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加剧未来不确定性。
蔡保松: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是实现乡村发展和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短板,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难度和艰巨程度可想而知,需要全党和全社会共同发力,再创佳绩。其次,我国目前的乡村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农业没有实现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没有形成地区品牌和地区优势产业等问题,许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交互影响。农村工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这给广东未来农村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广州下一步乡村振兴怎么继续走深走实?
万俊毅:从人口数量看,广东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2019年底常住人口达到11521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有3295万人。从耕地数量看,广东人均耕地少,是粮食主销区。从城镇化率看,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2019年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3.33%、50.80%,“一带一区”仍有近半数的人口常住在乡村。整体来看,广东经济总量国内最大,而农业不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先,而东西两翼和粤北,尤其是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居民生活相对富裕,而与邻省接壤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少仍低于对方。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广东农村迎来了优先发展、加大力度发展、质量导向发展的契机。广东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优先”,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完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确保如期高质量实现“十年根本改变农村面貌”目标。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乡村振兴应走在全省前列。一是要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切实加大全市域乡村建设的力度,注重乡村建设的质量,持续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二是促进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上水平。三是更加严格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使镇域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升级。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设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五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六是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农民尽快富裕富足起来。七是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首次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要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那么,要如何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白军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发展的时间轴上是转折点,而是连续的、稳定的过渡期。前期的脱贫攻坚为后期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同时必须看到,脱贫攻坚的成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社会资源支持所取得的,还无法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巨大挑战的现实。设立5年过渡期不仅保障脱贫工作与政策的连续性,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变资源集中支持型脱贫为显著的内生增长模式提供时间窗口,将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这是我党立足当前脱贫成果,科学研判客观环境,尊重发展规律,审时度势做出的务实举措,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实体现。
蔡保松:要守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首先要建立科学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脱贫人口的智慧管理,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全方位创建农村绿色发展的环境条件,让脱贫对象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乡村社会创业致富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整体提高脱贫人口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其次,需要国家做好顶层设计,总体保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要把握好调整的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同时,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要推动这一工作,关键是党的领导和全社会更加集中和更强力度的支持。要调动政策、资金、土地等乡村发展要素,形成合力,突出产业主攻方向,解决如何增收问题。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辅之以利、辅之以义”这16个字?具体来说,应该怎样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万俊毅: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是指向耕地要粮,推进耕地保量提质,提高土地产出率;藏粮于技,是指向科技要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资源有限,要确保粮食安全优先序,需要“辅之以利、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就是不要让种粮的人和地方吃亏,要加大转移支付和种粮补贴的力度,激发地方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辅之以义”,要让各级政府和城乡居民认识到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它关乎社会稳定大局和国家政治安全。
白军飞:藏粮于地的重心是要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农用土地要继续高负荷运转,而是要保障我们需要生产的时候,有资源、有能力生产出来,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不可动摇。藏粮于技、辅之以利、辅之以义,强调的是粮食供给的保障机制。粮食生产常常受制于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与生产能力,使其比工业生产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这在客观上很容易制约农户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在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仍然十分有限的基本国情下,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在单产上和品质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始终从保护农民种粮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稳定和优化种粮农民补贴和保障政策。推动落实党政同责,将有利于更充分调动地方社会资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关键技术的关键因素在于民营资本在科技创新中活力没有充分激发。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创新,必须首先厘清公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关系,科学界定各自的范畴与边界,真正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不是形成挤压。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丰收,那么为何还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书记、省长共同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怎样答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时代命题?
白军飞:我国当前的食物保障事实上大约有20%~30%的国际市场依存度。对于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这一点足以说明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历史的很多重大转折都发生在粮食保障出问题的时候。加之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逆全球化趋势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更严重限制了全球的生产和贸易保障能力,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夯实国内粮食与食物供给能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灵活地运用国际市场调节供给,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饮食需求。
蔡保松:要做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是要抓政策。政府要着力从政策环境方面着手,完善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薄弱环节,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包括从土地、经济利益和劳动力等因素入手来发挥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和优惠扶持政策的最大作用,打造完整的粮食政策体系,将粮食流通导向市场化,以重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二是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明确各地的粮食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三是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村改革的内在联系,顺应当前粮食产业的发展形势,深入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创新。
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可以分三步走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的事千头万绪。总书记提出七方面要求,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问题仍亟待治理。请谈谈下一步如何护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
蔡保松:生态治理是长期战略,要有久久为功的毅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减肥增效阶段,在保证产量不增或小幅增产的前提下,节肥、节药20%以上,粮食质量提高,销售收入增加;第二步是绿色增产增效阶段,增产10%~20%,增收30%;第三步是绿色高质高效阶段,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实现增产30%,减排增效50%,品质大幅度提升,实现绿色发展,农民大幅度增收。
万俊毅: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是牢固树立生态价值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二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建立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秉承新发展理念,降低农药、化肥、除草剂、重金属以及兽药残留。四是提高农村居民环保素养,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五是落实各级各类主体责任,形成面源污染的联防联治局面。
白军飞: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护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创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治理手段的不断提升,使人类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能力。今日的中国,在不破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把其变成金山银山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进一步强化和守牢绿色发展与创新的绿色理念,进一步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现实。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守护绿色发展。在制度建设中,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下大力气从制度上提高非绿色农业发展的制度成本,形成高压态势,逐步淘汰;另一方面要用制度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使其转化为自觉的市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