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强市
“十大范例”⑥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是连接世界华人华侨的纽带。早在2009年10月,粤剧便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是提升岭南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目标之一。
近年来,作为粤剧发源、生长、传承、繁荣的核心地区,广州致力于推动粤剧艺术振兴,中国粤剧文化中心呼之欲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顶层设计:
拓展粤剧文化传承发展空间
粤剧是广东传统大戏,也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站在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振兴粤剧,广州责无旁贷。
着眼于做好顶层设计,搭建粤剧振兴格局,广州市制定了《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2014-2018)》《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详细规划了粤剧振兴和发展的7大工程和15项重点工作,力争于2022年实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的中国粤剧文化中心,率先建成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
而为了拓展粤剧文化传承发展空间,广州积极落地建设多项工程。2016年12月,红线女旧居经过近5个月的闭关升级后正式全面开放,人们能在这里感受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艺术人生和生活。
此外,广州市先后投资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位于西关、占地1.7万平方米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于2016年正式对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展示、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粤剧文化空间。据悉,广州粤剧院新址坐落在珠江新城,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括一个1200座的大剧场和一个500座的小剧场。新址将于今年7月前建成使用,届时将成为粤剧发展的重要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出人出戏:多层面优化粤剧艺术产品供给
持续多年的投入和建设,让粤剧艺术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记者了解到,广州粤剧院拥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6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推动了 “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为粤剧事业培养了一批青年编、导、演人才;复牌老戏,创排新戏,《马福龙卖箭》《清水河畔》等佳作频出,去年11月,经典粤剧《搜书院》作为闭幕剧目受邀赴澳门参加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现代粤剧《清水河畔》作为广东粤剧的代表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 2019年,广州粤剧院在国内外演出达319场、观众57.7万人次。
粤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可以通过剧场的现场演出,还可通过现代影视技术让更多的观众感受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2018年9月开始启动的“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投资一个亿摄制十部剧目——《睿王与庄妃》《黄飞虎反五关》《刑场上的婚礼》《搜书院》《刁蛮公主戆驸马》《范蠡献西施》《三家巷》《花笺记》《鸳鸯剑》《南越宫词》,既涵盖多部传统经典剧目,又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全新创排的多部优秀新编剧目。目前,已完成《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的拍摄,其中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截至2020年9月底,《刑场上的婚礼》广佛两地观影达12万人次,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及票房均创下近三年来国内戏曲类电影的最高纪录。
数字经济大潮下,粤剧也插上了数字化的翅膀。2015年起,以酷狗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将粤剧打包“装进口袋”,让戏迷通过音乐平台、直播平台甚至手机视频铃声随时随地欣赏粤剧。2017年开始,酷狗将粤剧搬上直播间,粤剧名家倪惠英的直播首秀共吸引16万戏迷观看。
连续举办八届的羊城粤剧节已成为广州重要国际性文化名片。去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羊城粤剧节,超3000名海内外粤剧工作者及爱好者齐聚广州,21台优秀剧目展演,21台华人华侨粤剧粤曲晚会。这届粤剧节新增的粤剧电影展映板块,20部影片共上映32场;另一新增大热板块“云赏粤剧节”,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800万人次。
传承研究:既溯源梳理又融合创新
过去,中国戏曲,基本上是口传身授,罕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前的《粤剧大辞典》填补了粤剧文献资料整理充实的空白,如今粤剧再次走到了最前面。2017年9月,广州市斥资2000万元启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撰工程,力图将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目前已完成“做打卷”“唱念卷”的出版,实现了粤剧的“活态传承”,受到全国戏曲界高度关注。中国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把这誉为“传承活态艺术遗产的文化壮举”。
“中国地方剧种有300多个,粤剧是第一个做《大全》的,这是我们这一代粤剧人的使命。我们力图将粤剧表演艺术的根源梳理清楚,便于后人研究、传承和发展。”《大全》主编倪惠英说,“没有传统、理论支撑的剧种,是走不远的。” 据悉,《大全》其余三卷“音乐卷”“舞美卷”“剧目卷”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将在两年内完成。
追根溯源的同时,也要推动粤剧艺术融合创新。粤剧在近500年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门类艺术的长处,广州粤剧院一直积极同其他剧种交流对话,比如开展“粤剧艺术中国行”全国巡演、连续四年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去年9月、10月,《当京剧遇上粤剧》名家分享会、“京腔粤韵 唱响湾区”京粤戏曲合作交流活动在广州塔举行,有力推动了文旅复苏。“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活动推出“粤潮粤精彩——广州、潮州戏曲交流”专场演出,深受戏迷喜爱。这充分展现了粤剧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新生代传承粤剧生机勃发的力量。另外,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先后和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精品创作、人才培养、艺术交流上深度合作,助推非遗剧种发展。
市场培育:在剧场在民间也在校园
在上个月举行的广州市中小学生戏曲展演活动上,来自15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表演粤剧粤曲有模有样,让人感到了粤剧生生不息的力量。
粤剧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广州粤剧院起用青年艺术家创排“青春版《三家巷》”吸引年轻人视线,粤剧电影借助电影传播方式吸引年轻人,“粤剧进校园”更是如火如荼。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市确定20余家粤剧推广基础较好的学校设立为粤剧特色学校,开展粤剧课程等系列“进校园”活动。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入选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在校园内掀起了学粤剧、赏粤剧的风尚。
广州粤剧院下辖的广州粤剧团、红豆粤剧团每年有不少于100场惠民演出,将优秀剧目以免费或低票价的形式送进校园、社区、剧场,10年来已累计开展惠民演出1200多场,惠及观众100万人。2002年至今,广州已连续举办18届高雅艺术进校园暨学生进剧场活动,着力培育年轻粤剧观众。
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社区公园,活跃着1300余家群众粤剧私伙局,平均一年奉献近8万场表演活动。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惠民演出团队近150支,周周有戏,每年惠及群众逾6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