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广州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传统底蕴”活,广州盘活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惠民利民”暖,基本实现居民5~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周末惠民演出成常态;文化市场大,文交会展会规模、成交金额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对外交流广,国际高端会议惊艳出场,迎春花市花开世界……至此,广州作为一座文化之城的整体形象日趋清晰,广州文化综合实力由此形成“十大范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吴多、孙珺、卜松竹、张姝泓、莫斯其格、陈薇薇、张素芹、黄岸、何道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莫伟浓
广州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 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区 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建设 打造全国文化消费中心城市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粤剧振兴行动 影响世界的广州“非遗” 广州文交会 文明实践引领“美好生活”
红色基因:示范区有望今年建成
31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保护利用体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昨日,记者从越秀区获悉,市、区正在建设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越秀区将力争到今年建党100周年时,基本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
目前,越秀区既盘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遗址,又将红色史迹点串连成线、连线成片,打造“一极两纵三横三片区”整体规划布局。“一极”是中共三大会址;“两纵”指的是“近代传统中轴”和“古代传统中轴”两条中轴线;“三横”指的是以农讲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为重点的中山路轴线,以全国总工会旧址、广东区委旧址等为重点的东华东—文明路轴线,还有以广州解放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东亚酒店等为重点的沿江路轴线;“三片区”指在东北部的红色文创旅游片区、西北片的红色文化研学体育片区、南面的红色文化文商旅片区。
岭南文化:“一江两岸”忆乡愁
荔湾区是大湾区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近两年来,荔湾区以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位目标,着力构建“一江两岸”荔湾岭南文化示范区空间总体格局,以珠江为纽带,北岸突出岭南文化传统风貌,南岸着重岭南文化创新发展。 北岸,荔湾14条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开展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并经市批复实施。恩宁路、泮塘五约、沙面等片区在逐步改造提升的同时,正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径。去年8月,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在永庆坊开街,开街两个月后以它为首站的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成功入选全国12大非遗旅游线路。 南岸,荔湾以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为龙头地标,以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创新创意产业导入和传统特色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主,将打造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区。目前,落户白鹅潭畔的省“三馆合一”项目已完成支护桩的浇筑。
文化设施:遍布全城普惠全民
广州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加速驶入快车道。至2019年,广州市拥有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195处,其中区级以上图书馆24个,博物馆64个(在省文物局备案),文化馆17个,美术馆18个,剧院23个,科技馆6个,文化宫(青少年宫)29个,档案馆、规划展览馆14个;170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16个,全市1144条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基本实现居民5~10分钟步行范围内,有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目前广州正积极推进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项目完成主体建筑结构封顶,南汉二陵博物馆主馆建成开放。
未来广州计划到2035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000㎡,每4万人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总数达到300家,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对外交流:透过广州读懂中国
广州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举办《财富》广州国际论坛、广州亚洲美食节等多场国际高端会议节展,持续办好中国(广州) 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文化盛会。先后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举办100多场城市推介会和友好交流故事会,站在世界舞台讲好广州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同时推动一批国际组织在广州设立分支机构,世界生态设计会议永久落户从化生态设计小镇,联合国技术银行生态设计促进中心落地广州。持续打造“美丽花城”“千年商都”“美食之都”等城市形象品牌。
截至2020年11月23日,广州与59个国家的8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截至2020年11月18日,广州现有外国驻穗总领事馆66家。2020年,广州首次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主席城市,书写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城市范例。
大戏看广州:
城市人均文娱消费居首位
目前,广州正推进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201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达3973.76元,此前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2019年,广州城市常住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为13.6%。
广州的演艺文化资源丰富。广州大剧院开业10年来,1300多个中外艺术团体、32000多名艺术家带来4000多场精彩表演、1800多场艺术活动。2019年,广州影城总数245个,银幕数1736张,票房22.00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2020年,“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举办20场,受惠群众近万人。
文旅融合:
旅游问询机构成打卡点
广州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广州塔网点)在去年4月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旅游服务中心类入选了国家级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通过将岭南文化元素和特色体验引入到旅游问询服务中的方式,逐步创建为公共服务网红打卡地。
近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起草《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超过2.7亿人次,旅游业年度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以上”,文化助力形成广州城市文旅融合加速度,将强有力推动《行动计划》的实现。
粤剧文化:
溯源梳理实现活态传承
近年来,广州致力于推动粤剧艺术振兴,全力打造世界粤剧文化中心。广州先后投资资金8亿多元建设粤剧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粤剧院新址,其中广州粤剧院新址今年7月建成使用。
广州粤剧院有“梅花奖”获得者6人,并不断培养新人,2019年在国内外演出达319场。“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已完成《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的拍摄,《刑场上的婚礼》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
2017年9月斥资2000万元启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的编撰工程,目前已完成“做打卷”“唱念卷”出版,实现粤剧的“活态传承”。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入选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
广州非遗:
首条非遗街区成新晋网红
近年来,广州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实施《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前全市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8名。
广州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非遗“活”起来。打造广州“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区,在新城市中轴线上展示非遗魅力;在永庆坊推出首条“非遗街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在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唯一连续两年“双入选”,“非遗进校园”遍及11区500余所学校。
广州文交会:
搭“文化+”产业融合平台
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是广州市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创新之举。2017~2019年广州文交会实现直接成交额分别为20亿元、22亿元、25亿元,协议签约额分别为80亿元、126亿元、301亿元,文交会已经逐步成为链接全球高端资源、汇聚业界精英的高端综合平台。
2020广州文交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文旅新经济、突出文化新业态。文交会期间,文旅新业态成果展示、文化大师工作室落户广州、兄弟友好城市推介、文化企业和园区推介、10大板块25场系列活动、13场高端论坛分别在1个主会场(越秀国际会议中心)和8个分会场同步举办;11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合同金额达182亿元。
文明实践:
民众精神生活大丰收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52个,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4万场(次),惠及群众757万人次,构筑起“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文明实践引领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82支宣讲团和宣讲小分队,深入村社广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宣传宣讲910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防疫进行时”“最美逆行者”等系列网上直播活动258场,累计吸引5746万人次在线观看。
广州市开创“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接单—群众评单”志愿服务新模式。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中心(所站)开展志愿服务5211项,累计超过200万人次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