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市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在佛山新城揭牌启用。
文、图/陈昕宇、王名润、顺法宣
“十五五”即将开局,新征程号角嘹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时代的必答题。
值此关键时期,广东首个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应势而生。10月30日,佛山市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在佛山新城揭牌启用,在顺德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顺德法院”)的牵头下,顺德区税务、市监等14个成员单位共同组建起一座专治企业“疑难杂症”的综合性“医院”,为面临破产清算困境的企业提供联合“会诊”,为制造业大市的困境企业“重生”开辟新路径、提供新可能。
这不仅是佛山顺德在推动破产司法治理现代化的任务书,更是顺德践行人文经济学,立足于人文关怀,以利益协调构建社会和谐关系,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的生动注脚。
(一)新时代,谱新篇
“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大江大河》主人公宋运辉这句话,直抵人心。该剧所描绘的,正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年代。无改革,不顺德,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顺德不曾辜负那个时代——事事敢为人先、处处快人一步、时时立于潮头。
历史镜像中的顺德,是如此的“生猛”,敢饮“头啖汤”、敢当“开山虎”。总是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让顺德持续跃升、不断“攀高”。
历史巨轮,驶入一片新海域、进入一个新时代。面向“十五五”,顺德再次展现出敢饮“头啖汤”的锐气。当前,顺德正致力于发展和践行人文经济学,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实干给出答案。10月30日,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在佛山新城挂牌成立。协同中心由14个成员单位组成实体窗口,如同一家专治企业病症的“专科医院”,为困境企业提供“问诊”服务,并且开出“药方”。
协同中心在制造业大区顺德成立,意义深远——宣示了顺德在企业家大会上提出的以“宜商环境指数第一”为发展新目标的决心。顺德作为制造业强区,市场主体数量已超40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6%,构成了区域经济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中下游,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市场波动和结构性调整时容易陷入经营困境。协同中心的设立,正是针对这一现实痛点,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专业化、高效率的司法与行政协同服务。
这是顺德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司法服务的一次重要升级,也是顺德在“社会治理变革”上的一次重大尝试。早在此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顺德法院率全省之先,在基层法院中成立首家以“破产审判”命名的专业法庭。经过八年多的摸索,顺德法院破产审判庭处理破产案件1201件,盘活、清理资产约28.23亿元;出清建筑物价值6.74亿元;化解不良贷款39.82亿元;安置职工6658人。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脚下,是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改革沃土;前方,是力争上游、赶超一流的法治光荣梦想。八年探索,这一串数字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二)一子落,满盘活
与最优者对标,排头兵才能臂系千钧。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破产与清算事务的高效处理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潺潺流水,最灵动的是一个“活”字;鱼跃鸟飞,最根本的还是一个“活”字。活是生机、活是创造,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顺德如何为动力活力解码?做好企业破产与清算就是“金钥匙”。
“一子落而满盘皆活。”一座城市的企业,就像一个人,其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吸新吐故、自我扬弃的过程。从市场规律来看,企业的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运动轨迹被称为“第一曲线”。时代在发展,企业需求在变化,部分企业因未能及时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在“衰败期”面临财务、债务等问题。
顺德把企业称为“城市合伙人”,在发展遇挫、焦头烂额之际,顺德法院提供的破产司法服务,“扶一把”“送一程”,以“改革魄力”,撬动了整个经济的活力。这不仅有助于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加速企业出清,激发市场主体的竞争动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还能通过破产制度的保护功能,在拯救困境企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就是顺德法院为何要继续拿出敢饮“头啖汤”的锐气,继续开创更多“顺德范本”,把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的重要原因。
协同中心的成立,不仅有助于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加速无效低效企业出清,更能通过重整、和解等机制,帮助企业“涅槃重生”,释放沉淀资源,为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腾出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于人文关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顺德通过人文经济学,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攻坚处,解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时代进步总是在解决时代难题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难处”往往潜藏着机遇与希望,克服困难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机遇、赢得了先机、迎来了希望。
破产事务难在哪里?难在协同。“病企的根源症结各有特点。”在对病企问诊开药时,需要涉及多个部门,甚至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链条极长。而对于病企的救治,就等同于和时间赛跑,效率越高,拯救回来的希望越大,考验着破产事务信息化、集约化、便捷化水平。
难在通达。很多病企在面临破产清算事务时,不清楚到底可以去哪里求助,更不清楚有哪些政策可以成为自己的药方。甚至会病急乱投医,求助于高息借贷,结果企业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
难在聚合。“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顺德法院破产审判庭固然专业,但随着破产与清算服务覆盖面的拓展,需要承接的业务呈几何级增长。如何能够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咨询?这些问题都是“硬骨头”。
“硬骨头”怎么啃?越是难干,越要抓紧干;越是“硬骨头”,越要用力啃。
聚焦重难点,从最“硬”处攻坚。协同中心根据业务流程需要,成立实体窗口,面向破产管理人,集约化办理破产公共事务,为破产制度运行提供有利条件和外部保障,从而实现顺德破产案件时间、回收率、成本的全方位优化。当事人足不出中心便可实现办理破产的所有需求。
直击关键点,向最“顽”处挺进。协同中心面向困境企业、债权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等市场主体,提供破产法律制度咨询等公共法律服务,引导困境企业灵活运用庭外和解、预重整、重整等多种挽救工具,让企业得到最好的救治方案。
聚焦瓶颈点,从最“阻”处疏通。在佛山新城中欧中心挂牌后,窗口将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宣传破产制度,树立市场化、法治化破产理念,提高破产制度的社会共识。同时将通过引进破产管理人协会,导入超百名破产事务专业律师,形成合力,为市场化处理破产事务培育土壤。
(四)重人文,讲温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人文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主张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人文关怀。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种“人文关怀”不仅关乎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及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地处顺德中心城区核心区域的君临名邸,曾因开发商决策不善导致项目烂尾长达八年之久。在顺德法院多番沟通和积极探索下,引入当地银行为项目注入资金,曾经的烂尾楼注入了金融活力,项目得以重启,众多业主住上新房,继续在顺德安居乐业。
这个真实的处置案例,是顺德以人为本的鲜活诠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顺德,制造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数据显示,顺德全区的市场主体数量已突破40万户,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和引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司法,也是护航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的建立,正是顺德法院积极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协同中心的运行,将有效提升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优质资本和人才集聚,推动顺德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跃升,为佛山乃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协同中心所落地的佛山新城,是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客厅、千万人才集聚的磁吸石,该中心的进驻有助于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最后一环;连同已在此设立的金融司法协同中心,推动设立的佛山行政争议协同化解中心,将形成“三中心”组团发展效应。
星辰可摘,大海可跨。只要保持多部门一条心的团结,敢担当、勇作为的胆识,山可移、海可平的毅力,领头羊、火车头的姿态,奋力奔跑、一往无前,顺德区破产与清算事务协同中心必将在“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新征程中贡献高水平协同履职的“顺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