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创园入驻项目参加 “创响湾区,就约盛夏”第三届暑期港澳青创嘉年华活动。
走进位于江门高新区创智城的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以下简称“双创园”),麦骞誉博士带领的广东印星路邦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正在展示新一代仿生机器人。该公司携“动感控制仿生机器人”项目入驻园区,是“香港研发+江门转化”模式的生动实践。在园区政策扶持下,企业不仅获得多项创业资助和安居补贴,迅速建立起2000平方米组装中心,还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斩获省级创业大赛银奖,带动产业链产值超1.35亿元。
不远处的红博智咖(江门)科技有限公司内,吴杨博士团队研发的XDosing咖啡拼豆机又迎来新的订单。“三年免租金等政策让我们轻装上阵,能够更专注于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吴杨说。入驻不到一年,项目已通过园区组织的“邑企啡常谈”“大咖荟”等资源对接活动链接到大湾区上下游资源,在2024年江门“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摘金,更在投融资对接会上吸引多家机构关注。
这些成功案例,正是江门全力打造的双创园升级版——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第一站”2.0版的缩影。作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中国(江门)“侨梦苑”核心基地,双创园在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导下已蝶变为驱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双创人才枢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 通讯员罗晓盈
筑巢引凤,打造港澳人才“磁力场”
双创园围绕港澳人才全方位服务,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平台定向赋能+服务暖心护航”组合拳,累计吸引213个创业项目(港澳项目115个),汇聚188位港澳人士及158位博士高层次人才。政策精准滴灌,贯彻落实江门市“稳就业15条”,协同工信、科技、税务、社保等多部门发挥政策效能,为入驻项目提供免租金、免水电费、免物业管理费等基础优惠,并全程协助申领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府补贴,累计为入驻项目减负超5500万元。平台定向赋能,常态化赴港澳开展政策宣讲会、项目推介会,精准吸引港澳青年及高端项目落户;深度对接港澳高校及机构,提供匹配性强的实习与就业岗位。
服务暖心护航,提供80余项政务服务绿色通道,设立全国博士后(江门)创新示范中心服务点,链接132家科研工作站,串联全市11类超100个人才服务站点,构建覆盖“衣食住行医学业娱”的全方位生活服务体系。
智产融合,激活人才创新“转化器”
为推动双创成果落地转化,双创园构建“产学研协同+产业链嫁接+自循环生态”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与50家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推动科研实验室共享共建、大型科研设备定向开放。联合发改、工信、科技部门,以“科技红娘”角色精准撮合技术需求与科创资源,搭建高效成果转化平台,形成“资源导入—需求匹配—产业孵化”全链条。累计推动入驻项目获得专利702项,在各类双创大赛中获奖73个。产业链精准嫁接,重点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安全应急、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契合江门市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优质项目,目前园区内相关领域项目占比达80%,2025年持续引进聚焦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的理商科技(江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AI数字人的锐金链动科技(江门市)有限公司、从事高端无人机服务的江门市航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一步夯实产业布局。自循环生态构建,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技术中试资源对接、共享实验室开放日、投融资路演、产品代加工对接等活动;提供人才项目申报辅导、“侨才通”专属服务、小微劳动关系托管、精准用工招聘等支持;建立完善的“众创—孵化—加速—成果转换”全流程成长服务体系,形成“孵化—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区域共进,构建协调发展“动力源”
作为江门市“1+7+N”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体系的核心,双创园积极整合全市资源,拓展湾区触角,助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资源网络全域延伸,整合政府、企业、高校、风投、银行、担保机构等资源,构建强大孵化网络,提供专利申请、高企认定、资质认证等专业服务;推进成熟项目入驻高新技术加速器获得智力加持;加强与金融机构联动提供贷款、风投等金融解决方案;对接创智城、火炬园、粤湾云谷等多元化载体,拓展项目落地空间。港澳融合全面深化,为港澳青年量身定制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创业孵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侨都文化研学、大湾区企业见习实习、五邑便利生活指南等。提供职业规划、经营管理培训、市场拓展策略、投融资辅导等赋能课程。常态化组织入驻项目参加粤港澳三地创业交流营、合作论坛、成果展、项目对接会,深度融入“侨都朋友圈”,助力港澳青年扎根江门、共建江门。
目前,双创园已带动就业超2000人,辐射带动近万名港澳青年来江门发展,相继荣获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南粤侨创基地”、江门市侨界贡献奖(集体)等称号,近期正积极申报江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随着2.0版服务生态的持续升级,这座“侨都”人才枢纽将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