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河洞嵌钢入铁技艺被发烧友和自媒体挖掘

金花当空舞 铁刀锋芒现

广州日报 2025年10月31日 曹菁

  铁花四溅的场景吸引不少摄影发烧友和自媒体团队前来拍摄。

  镜头下的“旧时光”:老铁铺成城市人追寻的文艺风景。

  “河洞昌记嵌钢入铁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罗卫文。

  手起锤落要准,火候把控要稳,11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省。

  在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河洞村,一间打铁铺,炉火终年不熄。熏黑的土墙、斑驳的铁砧、磨损的皮围裙——昌记铁铺的每一寸空间都刻满时光印记。26年前,罗卫文从老父亲手中接过铁锤,手上早已结满厚厚老茧。这里是“河洞昌记嵌钢入铁技艺”的传承地,这项始于东汉末年的手工制刀工艺,如今已是清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清远传统刀具制作工艺仅存的硕果之一。

  遇上镇上赶集的日子,河洞为数不多的两家铁铺的伙计就会把刚打好的各种刀具按尺寸摞成小堆,镰刀的弯刃闪着哑光,开山刀则裹着防磕碰的粗布,赶在早市前送到石马镇的五金店。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龙颈锤声传汉韵 嵌钢技艺守匠心

  “嵌钢入铁”制刀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彼时,铁器冶炼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工匠们摸索出“以钢为刃、以熟铁为刀背”的技法——钢的硬度高,适合打造锋利刀刃;熟铁韧性强,能让刀身不易崩裂,二者结合,成就了刀具“刚柔并济”的特质。这一工艺历经千年改进,在清远龙颈镇落地生根,背后藏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龙颈镇及周边铁矿、林木资源丰富,历史上便是清远重要的采矿区与产炭区。充足的原料(铁矿)与燃料(木炭),为石马、河洞、石坎等地的打铁业提供了生存土壤。据《清远县志》记载,宋代清远已开挖铁矿、出产铁品;明清时期,当地铁铺不仅能打造镬、犁、锄等农具,更擅长制作嵌钢为刃的利器。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伐木、竹器编织等行业需求激增,铁铺产品一时供不应求——石坎坑尾庙坑村200余人中,60余人昼夜打铁,村民带着刀具、农具走村串镇贩卖,收入可观;石马、河洞的数间铁铺里,“昌记”“辉记”凭借过硬的工艺,成为当地人口中的“老字号”。

  熊熊炉火映铁花 一锤一刃续非遗

  “手起锤落要准,火候把控要稳,11道工序一道都不能省。”炉火熊熊,目光如炬的罗卫文手持长柄大锤,对着铁砧上烧得通红的铁坯猛击,白发苍苍的父亲罗满昌则用铁钳固定坯料,不时用小锤轻点,指引落点。这样的配合,父子俩已坚持了数十年。

  罗满昌是昌记打铁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年轻时的他师从当时的制刀名家梁奀,由此练得一手好手艺:选料时能精准分辨钢与铁的质地,熔火时能通过火焰颜色判断温度,锻打时能掌控力度让钢与铁完美嵌合。1986年,罗满昌创办“昌记铁铺”。

  1998年,25岁的罗卫文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锤,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夏天打铁铺温度超过40℃,汗水顺着脸颊流进眼里;冬天握着冰冷的铁钳,手指冻得发麻。26年来,罗卫文手工锻打的菜刀超过4万把,每一把都要经过“选料、烧红开坑、熔火、锻打成型、过冷捶、打磨、淬火、冷锻、精磨、安装刀柄、打印商号”11道纯手工工序。

  “这样做出来的刀,锋利、硬度高,砍骨头不易崩口,磨一磨又能恢复锋利。”他说。

  笋刀鱼刀各种刀 街坊独爱手工刀

  菜刀、斩骨刀、笋刀、鱼刀……河洞的手工锻打刀具在周边乡镇格外受欢迎。在石马镇的老五金店,老板张伯指着货架上的昌记、辉记菜刀说:“村民买刀就认这两个牌子,上周有个砍竹的师傅,一把辉记开山刀用了三年,还来问有没有同款。” 而受欢迎的原因,除了皮实锋利耐用,还有亲民的价格——手工锻打的菜刀均价比超市里的机械冲压刀便宜近三分之一。

  “机器刀看着光鲜,其实不如手工刀‘经用’。”另一家辉记老铁铺的师傅拿起一把机械冲压菜刀和手工菜刀对比:“你看机器刀,整个刀身是一块铁皮压出来的,材质均匀但单一,砍硬木或者骨头,要么卷口,要么崩刃;我们的手工刀是‘钢刃铁背’,刀刃用的是高碳钢,磨一次能管半个月,刀背是熟铁,有韧性,就算不小心砍到石头,也不容易断。”至于价格优势,师傅解释:“我们没有厂房租金、机器维护费,原料也是从本地铁矿直接收的,成本低,自然卖得便宜。”

  传承遇困疑无路 镜头闪烁又一春

  尽管昌记、辉记的刀具在当地深入人心,但这项百年技艺的传承,仍面临难以回避的困境。

  首先是“后继乏人”的难题。打铁是重体力活,且工作环境艰苦,年轻人大多不愿入行。昌记铁铺如今除了罗卫文父子,只有两名伙计——70后的罗汝兴和80后的张志斌,没有更年轻的学徒。“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去工厂打工,也不愿来受这份罪。”罗卫文坦言。

  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了解越来越少,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外观精美、品牌知名的机器刀具,对“嵌钢入铁”的优势知之甚少。“有年轻人来买刀,问我‘为什么这刀看起来这么粗糙’,他们不知道,刀背上的纹路才是手工锻打的证明。”罗卫文无奈地说。

  就在老手艺面临传承困境时,却意外地迎来了生机。近年来,河洞的老铁铺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广、深的摄影发烧友和自媒体团队。这些常年穿梭在现代化都市的人,偏偏对边远乡镇里“烟熏火燎、铁花四溅”的旧时光场景情有独钟,驱车百里,只为记录手工打铁的原始与炽热。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昌记铁铺门口常会架起几个三脚架,相机镜头齐刷刷对准炉火红光与飞溅的铁花。有摄影团队为了捕捉“最佳瞬间”,会提前和罗卫文沟通,等他将铁坯烧至通红、举起大锤时,快门声“咔嚓”不断,与“叮叮当当”的锤击声交织在一起。“他们扛着‘长枪短炮’来拍,一开始我还不习惯,后来慢慢适应了,有时还会特意放慢锻打节奏,让摄影师能清晰拍下钢与铁嵌合的细节。”

  自媒体博主则更擅长“讲故事”:他们一边拍摄打铁师傅用铁钳夹起铁坯的手掌,一边对着镜头解说“这是传承了四代的手艺,每一把刀都要经过11道工序”;拍到老师傅李辉往炉里添木炭时,会追问“嵌钢入铁的关键在哪里”,再将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剪成短视频,配上“消失的老手艺”“最硬核的非遗”等标题,发布到社交平台,很快就能收获数万点赞。

  这些镜头不仅让河洞铁铺被更多人知晓,更意外催生出一道奇特的文旅风景线——有些网友看完视频后,会特意规划“打铁采风之旅”,带着家人来河洞村,既能亲眼看看铁花四溅的壮观场景,也会买一把手工菜刀当伴手礼。这种“看手艺、买特产”的模式,让老铁铺多了几分生气,也让罗师傅觉得“这门手艺不只是老古董,还能吸引年轻人关注”。

  摄影镜头带来的关注,成了老手艺“破局”的起点。罗卫文、李辉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让百年打铁技艺在新时代真正“活”下去?

  第一步是“借势传播”,让手艺走出河洞。借助摄影发烧友和自媒体的传播效应,罗卫文还注册了社交账号,经常发布打铁日常,满足网友对打铁老手艺的好奇心。“虽然粉丝不多,但能让更多人知道‘嵌钢入铁’不是噱头,是真正能做出好刀的手艺。”

  如今,河洞村的炉火依旧明亮,“叮叮当当”的锤击声里,既有老匠人坚守的执着,也有新游客好奇的目光。罗卫文看着铁砧上闪烁的火星,想起父亲说的“炉火不熄,手艺不断”,忽然多了几分信心:“以前总怕这手艺断在我们这代,现在看来,只要有人愿意看、愿意了解,就有希望。说不定哪天,就有年轻人因为一段视频、一次采风,爱上这‘叮叮当当’的声音,愿意来接过我们手上的铁锤。”

  这火星,不仅烧红了铁坯,也照亮了老手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之路。

广州日报湾区周刊·焦点A15金花当空舞 铁刀锋芒现 曹菁2025-10-31 2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