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享荟养老院是佛山首家被香港特区政府纳入“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养老院。

中山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是该市唯一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养老机构。

珠海和园颐养中心外观。
“养老服务是认识银发经济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养老服务认识老年人需求的变化,打开银发经济的大门。”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形成,港澳长者北上养老成为新趋势。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发布的《数据透视》,截至2024年中,有近10万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相较于过去十年,这一数字激增了40.5%。
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粤港养老合作迎来新突破。自2025年10月1日起,“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新增9家内地养老机构,至此参与该计划的认可服务机构已达24家,覆盖粤港澳大湾区8个内地城市,为港澳长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交通优势则让湾区西岸城市的吸引力提升。本次《湾区周刊》聚焦珠江西岸,走访佛山、珠海、中山三城的养老机构,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
策划/蔡冬庆 统筹/吕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慧莹、高敏华、张翔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象 跨境养老成新趋势
2024年,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达23.9%,在753万的人口基数中,银发老年人数量超170万,本地养老资源愈发紧张。为缓解香港本地养老院的轮候压力,香港于2014年推出“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2020年1月转为常态化政策,为轮候香港资助护理安老宿位的长者提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养老机构安置服务。今年10月1日起,该计划认可的养老机构增至24家,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8个大湾区城市。
中山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院长陈伟铭告诉记者,“跨境养老”日渐成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香港养老资源紧张,香港公立院舍平均轮候时间约两年,部分优质机构甚至长达六年。另一方面是广东地区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舒适养老环境,自费入住养老院的费用仅为香港同类机构的五分之一左右。据统计,在佛山的畅享荟养老院,约有60%的床位已预留给港人入住。
痛点 跨境医疗问题如何解决
“对长者来说,异地养老最担心的就是看病问题。”佛山畅享荟养老院院长杨志仙说。由于两地医疗体系、服务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港澳老人北上养老可能会遇到医疗衔接不畅、制度与标准不一、服务模式不符合预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在逐步打通。
首先是医保的问题。据了解,入住佛山畅享荟养老院的非佛山户籍长者,养老院都会为其申请暂住证,有了暂住证就能购买佛山居民医保,就医时可享受医保报销。在珠海居住但未就业的港澳居民可持证参加珠海居民医保,记者走访的和园颐养中心就是珠海市医保局“指定病种住院DIP结算点”。中山火炬开发区颐康中心相关人士则向记者表示,中山会协助香港长者办理内地医保及“博爱康”等补充保险。
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也通过发放长者医疗券的方式,鼓励跨境养老的长者就地就医。今年8月已实现了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的全覆盖,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可在21个服务点使用医疗券支付指定科室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费用。
其次,是解决港人对内地医疗服务模式不适应的问题。中山市人民医院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近日成立,通过“港式全科”与“三甲专科”协同服务,进一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资源。此外,记者走访的3家养老机构均与附近医院建立合作,开通了“绿色就医通道”,以便长者能得到及时救治。
虽然各项政策逐步推进,但目前还有许多痛点需要解决。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的报告显示,目前港澳的医疗数据无法与内地互通,长者在跨境就医时可能会因为病历信息、检查结果缺乏等原因出现重复检查,诊断信息不连贯,转诊与急救联动机制也不完善。其中,安永方面认为,医疗费用的支付与结算、福利待遇可携带,是目前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和“临门一脚”的关键。
转型 从“床位经济”向“服务经济”升级
为满足港澳长者北上养老的需求,各家养老院的服务不断“对标”香港,通过细节的提升,为“跨境养老”注入更多信心与温度。珠海和园颐养中心副院长李素芳介绍,养老院三楼设立了记忆照护专区,引入香港的养老理念,专门照护具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照护人员配比达到了1:2,即一个护理员照护两位老人,尽量让每位长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照护。中山颐康老年服务中心则设立了“港人专区”,配备粤语护理员,并推出贴合港人饮食习惯的“每日五餐制”。
李素芳认为,养老机构是一个享受老年生活的机构,港澳长者不再只是被动寻求安置,而是主动追求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跨境养老已从最初的“可行选项”转变为如今的“优选方案”,养老产业正在经历从“床位经济”向“服务经济”的升级。
为迎合这一转变,珠海和园颐养将进一步加强与香港社福机构的合作,在标准互认、人才培训、服务创新等方面深入探索。“我们正在探索‘养老+旅居’‘养老+康养’等新模式,利用珠海的地理优势和旅游资源,为长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李素芳说。
安永的报告显示,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设施建设空间大,人力成本低,但在服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李素芳也表示,专业护理人才短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珠海和园颐养与专业院校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同时定期选派骨干赴香港养老机构交流学习。
展望 大湾区各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
“银发经济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指为老年人提供产品与服务,还是一个需要在整个经济学框架中系统思考的综合性议题。”李佳认为,其核心是指整个社会系统和产业供给要主动适应人口结构的本质性变化,并回归到“人”本身不断变化的需求上来。
李佳认为,大湾区各城市已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延续并优化这一既有模式,部分行业已经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适老化的升级。比如佛山的制造业优势与深圳的科技优势相结合,可在智慧养老方面形成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各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再通过搭建强有力的交流平台建立联动和合作。
安永大湾区卓越服务中心医疗通联席主管胡嘉丽、冯幸致向记者表示,目前大湾区城市在养老产业发展上存在一定差距,广州、深圳在人才、三甲医疗资源、专科能力、医养科技与商业模式上更成熟;珠海、中山、佛山等西岸城市在土地与社区开发空间更大,床位成本与居住成本更具性价比,适合布局社区群。
具体而言,佛山应发挥制造业优势,推动养老服务设施设备的智能化、适老化升级改造。中山市产业基础较好,养老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养老品牌,为港澳长者提供富有文化内涵的养老生活体验。珠海可充分利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澳门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运营管理等联动,同时发展特色养老服务产业。
问与答
广州日报:目前有哪些香港老人选择在内地养老?
安永:“主动型”健康长者:追求更大空间、更慢生活节奏与更高性价比的社区,倾向选择社区化模式。
•“护理驱动型”长者:中重度照护需求者,因本地床位紧张与费用较高而选择内地专业机构。
•“跟随家庭/返乡”型:子女或亲属已在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生活,希望就近照护的长者。
•“跨境两地生活”型:在港保留医疗/社交资源,但在内地长住或“候鸟式”居住,按需跨境就医与探亲。
广州日报:珠海、中山、佛山这三个城市对港澳老年人跨境养老有哪些吸引力?
安永:成本可负担:机构床位、居住与生活消费更“亲民”,对有固定养老金/储蓄的长者更友好。
•生活便利与同语系:粤语环境、饮食相近,融入度高;社区生活节奏更舒缓。
•通勤时效:跨境通道带来1~2小时生活圈,探访与跨境就医更可预期。
•珠海:引入港澳精细化养老服务,制定养老团队服务标准,推动打造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将澳门标准的“家居照顾及支援服务”引入并改良,为合作区内的高龄独居长者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团体标准,为港澳老人在珠海市养老提供便利和支持。
•中山: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基金在中山市、镇、社区三级建设“粤澳社保一窗通”。
•佛山:佛山市召开港澳居民跨境养老医疗保障协调会议,围绕港澳户籍长者医疗费用负担、养老服务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医疗资源承接:依托区域内三甲医院/专科中心与康复机构,便于“医康养”衔接。
社区与项目空间:具备打造规模化、花园式长者社区的土地与规划条件,便于引入文体、康复与社交配套。
广佛中珠四地养老政策概览
广州
开展医疗和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养老服务联合体。启动2024年度国家级养老机构跨境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推进跨境养老服务的互惠共融与协同发展。推动本土医疗机构参与“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选拔,促进香港老人就医医疗券在内地医院的认可度。
珠海
关注港澳老人居住集中点,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珠海市出台《珠海经济特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法规,聚焦“跨境养老服务”和“地区养老服务标准衔接”两大核心,创新推动粤澳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中山
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山市制定了相应政府文件,确保城乡居民在养老方面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并且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保障基金在中山市、镇、社区三级各建设了1个“粤澳社保一窗通”。
佛山
促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打造。佛山市顺德区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顺德特色”标准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体系交流与探索。出台《养老机构管理规范》。佛山市召开港澳居民跨境养老医疗保障协调会议,围绕港澳户籍长者医疗费用负担、养老服务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来源:安永《大湾区跨境养老的探索——融通、创新、未来》
相关报道见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