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期公布的10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像给网络空间打开了“照妖镜”:从上海老伯“勒索5万元”的摆拍戏码,到云南玉溪“入城缴费200元”的虚假政策,再到AI生成的“女儿走失”求助信息,这些案例背后,全是造谣者为了博眼球、吸流量,脑洞大开胡编滥造,把“危言耸听”玩出了新花样。
对网络谣言的受害者来说,这些事纯属“祸从天降”——要么被谣言搅得精神内耗,要么平白遭人指点坏了名声,谁能想到自己会突然“被吃瓜”?更坑的是,就算谣言最后被官方“实锤”打假,也不是所有曾被蒙在鼓里的人都能刷到辟谣消息,导致有些谣言的“余毒”还在偷偷发酵,继续坑人。就说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200元入城费”谣言,哪怕造谣者已经被依法处理,但仍有部分人信以为真。可见,谣言无论对人对物,所造成的伤害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修复的。
值得琢磨的是,谣言的破坏力可不只看内容有多离谱,还要看它的传播速度和辐射范围。要是谣言一直困在造谣者的手机里,那顶多算自嗨,掀不起什么大浪。可偏偏在传播这一环节,不少人一不小心就成了造谣者的“工具人”:有的是抱着“吃瓜不嫌事大”的好奇心,有的是脑子一热想当“正义使者”,看到信息连查证的步骤都省了,随手一点就转发,直接给谣言的病毒式传播递了刀子。前一秒还是谣言受害者,后一秒变“传谣手”,这操作真是又可叹又可气。
其实,普通人对付谣言也不是没招。碰到那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别着急跟风,不妨先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譬如,上海太古汇的摆拍视频,细节上根本经不起推敲,真不是演的?而玉溪所谓的“入城费”,官方公众号、政府官网都没有公布,自媒体作者哪来的消息?至于“女儿走失”的求助信息,连具体联系方式都没有,这合理吗?这些疑问的答案,其实往往就藏在官方发布、正规媒体的“实锤”里。多盯盯政府官网、权威媒体的消息,别被“求扩散”的人带节奏,就是对谣言最狠的反击。
说到底,网络清朗空间,得靠网民共同守护。下次滑动屏幕刷到可疑信息,多一分审慎;转发之前,花几秒去核实一下——别让自己的手指,成了谣言的“助推器”。毕竟,我们想要的是能安心获得真实信息的网络环境,这份期待,终究得靠每个人的“理性在线”和“责任加持”才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