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0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

《红围的最后一封密电》喜获大奖

广州日报 2025年10月24日 卜瑜

  至今已有近两百年沧桑历史的红围。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红围。

  红围如今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卢燕明、李宇强

  记者昨天了解到,由韶关市始兴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广州日报湾区新闻部联合拍摄的党史微视频《红围的最后一封密电》,从全省1404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届广东党史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最高奖项——精品作品奖。

  今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一届广东党史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到逾千个单位及创作者报送的1404部作品。经严格审核,最终评选出精品作品20个、优秀作品60个、人气作品20个。其中,荣获大奖的这道红色电波,它的起点不在繁华都市,而在粤北韶关市始兴县一座近两百年历史的客家围楼里。它的频率,曾在最深沉的暗夜中划破长空,为危难之际的广东党组织,为整个华南的革命事业,保留下燎原的火种。

  寂静堡垒,红色中枢

  红围原名“奠安围”,始建于1830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沧桑。它并非天然就是红色的,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围”,背后蕴含着双重敬意:一是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墙体由河卵石、青砖与红砂岩砂浆混合砌成,整体呈现出一种沉稳的赭红色。二是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这里曾是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驻地,是领导南粤大地抗日救亡的“红色指挥所”。

  方围,这种粤北客家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堡垒,凝聚着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团结御侮”的生存智慧。它高约15米,墙体坚厚,易守难攻,内部结构复杂,外围地势平坦开阔,任何风吹草动都尽收眼底,无疑是秘密工作的绝佳屏障。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南粤大地陷入至暗时刻。中共广东省委被迫北迁,一路辗转。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迁徙,而是在惊涛骇浪中为整个广东的革命航船寻找一座稳固的灯塔。1940年7月,几经辗转的中共广东省委,最终选择了隐蔽而坚固的红围作为新的驻地。

  从此,这座古老的围楼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楼下三层,当地百姓照常生火做饭,孩童嬉闹于天井,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四楼与五楼,一个决定华南抗战走向的“红色大脑”高速运转。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等领导同志住在四楼,而维系着党中央与广东党组织命脉的省委电台迁入红围后,则秘密设在了便于架设天线的五楼顶层。寻常的炊烟,成为了这颗红色心脏最完美的掩护。

  滴嗒声里的生命线

  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阻隔的战争年代,一部小小的电台,其意义关乎生死。它是省委与远在延安的党中央进行通信联络的唯一工具,是上传下达的“千里眼”与“顺风耳”,是整个华南抗日战线的“神经中枢”。

  守护这条“生命线”的是黎百松、赖仰高带领的电台小组。电台报务室设置在红围西北角,一米多的墙体可隔音。白天,电台的同志们或外出行商,或在学校教书育人,夜间则轮流值守收发报务,将延安和党南方工委的指示传向华南大地。

  为了掩护电台和他们的真实身份,组织为黎百松和司徒明安排了一场“伪装的婚姻”。他们以“老板”和“老板娘”的商人身份示人,假扮夫妻,经营着小本生意,与乡民邻里打成一片,在市井的喧嚣中隐藏自己。夜晚,当围楼沉入梦乡,五楼那间小屋里的灯光经常便会亮起。革命者们熟练地安装好设备,戴上耳机,手指在电键上飞舞,发出一阵阵急促而有力的“滴嗒”声,发送出一组组决定无数同志命运、改变战局走向的红色电波。

  在朝夕与共的隐秘斗争中,这对“假夫妻”的内心,早已被共同的信仰和生死的考验紧紧相连。他们无法公开情感,甚至没有一场正式的婚礼,但那种在暗夜里并肩作战的信任与默契,早已超越了任何世俗的婚书誓言。正如他们的后人所言:“他们没办过婚礼,但那种并肩作战的信任,比婚书更深。”

  一年多时间里,100多封电报从红围收发,使省委与各级党组织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在领导华南敌后抗日斗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道电波,扭转乾坤

  1942年5月27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根据叛徒的指认,包围了已迁至韶关五里亭的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的寓所,李大林等人不幸被捕。特务们并未声张,而是在寓所内设下埋伏,妄图将前来联络的其他同志一网打尽。

  这一天早上七点多钟,毫不知情的电台负责人黎百松,正按计划从驻地赶往五里亭向李大林汇报工作。当他走进那座熟悉的农场小院时,一种职业的警觉让他心头一紧。他发现,一切看似如常,但李大林住所二楼的窗户紧闭,窗台上那盏作为安全信号的煤油灯,不见了踪影。这是事先约定的危险信号!黎百松没有惊慌,他迅速转身,在附近巧妙向一位邻居打探,最终证实了李大林等人已被捕的坏消息。

  情况万分危急!每耽误一分钟,就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同志落入虎口,整个粤北党组织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黎百松来不及思考个人安危,他深知,此刻唯一能挽救局面的,就是红围里的那部电台。

  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黎百松毅然掉头,翻越一百多里崎岖泥泞的山路,朝着始兴红围的方向飞奔而去。

  当天下午4点,当黎百松疲惫不堪地冲进红围五楼时,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但他顾不上喘息,以最快的速度用红围的电台,将粤北省委机关遭破坏、李大林同志被捕的紧急情报向党中央报告。

  这,便是从红围发出的最后一封密电。周恩来收到电报后指示:“分散人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保存实力。”这短短十六字的电令,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广东党组织赢得了宝贵的转移和隐蔽时间,无数党员干部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不逝的电波,重生的回响

  发出最后的密电后,电台当天就在始兴县委帮助下隐藏起来,工作人员就地疏散。至此,电台在红围一年多的战斗日子画上句号。这部功勋卓著的电台,被小心翼翼地拆分,藏进农舍、学校,甚至普通的箩筐里,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转移之路。直到1944年春,地下党员们肩挑箩筐,冒着风雨在黑夜和泥泞中穿行百里,才将它护送至英德,交由中共北江特委,最终将电台安全送回广东省委,让红色的电波再度响起。

  硝烟散尽,岁月流转。1945年2月,日军侵入沈北村,纵火焚烧红围,围楼内部结构严重受损,只剩下四面墙壁在烈火中顽强挺立。那些弹孔与灼痕,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与悲壮。

  如今,始兴县对红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研学者和游客来到这里,探寻那段不容忘却的故事。

  今天,当青年党员站在这座红色的堡垒前,重温入党誓词时;当《红围的最后一封密电》的微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无数点击和点赞时,那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

广州日报湾区周刊·焦点A11《红围的最后一封密电》喜获大奖 卜瑜2025-10-24 2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