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小刘(化名)今年夏季在一招聘平台上咨询了几个注明为大厂招聘的就业岗位,但约定面试时,大部分招录者都特意说明——“这是外包岗”。小刘的经历并非个案。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求职者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为什么在招聘软件上找工作时,有回应的基本是外包?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厂为首的不少企业在招聘时明显更倾向于开放外包岗位。所谓外包岗,即劳动者在大厂工作,劳动合同却与第三方公司签署。这种模式,从企业角度看,是符合逻辑的理性选择。企业采用劳务外包,一能降本,二能增加弹性,三能避险。将非核心的、重复性的岗位外包,能有效控制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并能根据业务波峰波谷灵活调配人力资源。同时,也规避了潜在的劳动纠纷风险。
然而,对于求职者而言,“外包”二字往往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二等身份”。同工不同酬、福利待遇打折、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归属感缺失,是许多外包员工面临的现实困境。这种用工模式的普遍化,在微观层面,可能影响青年人的职业起点和生涯质量;在宏观层面,则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的“内圈”与“外圈”分割,不利于就业公平。
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4—2028年灵活用工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报告》,2017—2024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由3081亿元增长到17251亿元,7年平均增速26.6%。《灵活就业群体生活状态调查报告(2022)》指出,灵活就业群体年龄集中分布于21—40岁,已呈现出逐渐青年化、高学历化的趋势。这表明,灵活用工形式正在从以往边缘补位的角色,逐渐走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心舞台。
灵活用工市场增长迅速,是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未来,越来越多人将加入灵活就业的行列。因此,正视灵活就业的现状,针对其新问题、新风险,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意识到这一问题,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第三种用工形态,并要求平台承担相应责任。一些地方在探索灵活用工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接下来,还需从三个方面着力完善。第一,推动法律法规的精准补位,清除灵活就业者的保障盲区。第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加强对这部分“隐形员工”的基本关怀,推动行业建立更公平、透明的外包管理标准。其三,引导求职者树立风险意识,做好职业长远规划。只有让灵活就业者也能拥有坚实的保障和可预期的未来,这种用工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