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式学校会不会出现“放牛班”

广州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连海平

  最近,四川成都悄悄“上新”了一批教育“新物种”——多所“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学校和“初高”六年贯通式学校。按照规划,成都将从2025年起,正式拉开相关改革试点的大幕。

  十二年贯通式学校的特别之处在哪儿?打个比方,现在常见的“小初高”升学路径简直是“闯关游戏”: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分属不同“副本”,学生想通关12年基础教育,至少得换3个“地图”。换地图还不算什么,真正的“Boss战”在两个“转角处”——小升初的摇号、初升高的中考。每到这种“岔路口”,学生和家长难免也会一时犯难。

  而十二年贯通式学校直接“拉直”了升学时间线,模糊了这两个让人头大的节点。对学生来说,既避开了小升初摇号的“不确定性暴击”,又绕开了初升高的“压力测试”。更关键的是,“免中考”意味着不用担心孩子被分流到职高,相当于给孩子的基础教育年限“续了命”,这一点戳中了不少家长的刚需。

  不过,帮学生和家长“降压减负”只是它的附加功能,真正的“王炸”价值在于重构基础教育的育人逻辑。站在学生视角看,教育的连贯性就像“成长缓冲带”,不光卸了中考的重压,还避免了频繁换校带来的“水土不服”,能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稳扎稳打。而对学校来说,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实现了“全校一盘棋”:既能围绕教育的系统性科学规划课程,避免学段衔接的“断层感”,又能灵活调配师资和设施——比如让高年级教师“下沉”低年级授课、高中实验室实现“全校通兑”,把教育资源的效用拉到最大。

  作为改革“尝鲜”,十二年贯通式学校的创新意义和人文温度值得点赞,但想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教育从来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局部改革要是没了整体支撑,很容易“走不远、走不稳”。

  当下的基础教育是个“开放大赛场”,靠筛选与分流机制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就其位”;可十二年贯通式学校更像个“封闭训练营”,学生从一年级到高三“一待到底”,不管学得怎么样都不用“转场”。如此也可能产生一些新问题:比如校内学生水平可能出现分层,甚至产生马太效应。这对教师备课授课、学校提质升级来说是一个问题。要是教学质量跟不上,家长用脚投票,这场改革恐怕就得“中道崩殂”。

  基础教育改革最怕“各自为战”的碎片化,必须强调“一盘棋”的系统性。成都的试点就像“先遣队”,等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后,还得靠顶层设计“定调子”、系统推进“搭架子”、协调落地“填料子”。只有“大兵团作战”,才能实现从节点筛选到育人本位的回归。

广州日报评论A8贯通式学校会不会出现“放牛班” 连海平2025-10-22 2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