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区全龄智能生态体育公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通讯员简鑫乾、万钧涛 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加快自然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机制惠企利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第八批)的通知》,聚焦自然资源资产优化配置、构建自然资源“指标银行”、产业用地灵活供应、工商业用地使用权续期、存量房与商办用房盘活、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领域,推进政策创新。同时,以打造“15分钟生活圈”“运动圈”为目标,拓展多元化公共服务场景,营造全龄友好型高品质生活空间。此外,围绕地下车库、临时用地、采矿权等小切口持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效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构建广州自然资源“指标银行”
第八批惠企利民措施中提出,构建广州自然资源“指标银行”。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标池”内涵,拓展房票适用范围。将自然资源涉及的各类指标,以及房票、地票、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产生的指标等纳入“指标银行”管理。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通过拓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指标池”内涵,进一步将自然资源涉及的各类指标,以及房票、地票、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产生的指标等一并纳入,构建自然资源“指标银行”,并搭载房票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特别是通过拓展房票安置适用范围至非住宅物业等征拆安置主体来加大房票实施力度,对于跨区通兑、跨用途兑换,征拆涉及住宅、商办用房、工业物业的鼓励优先使用房票安置。依托“指标银行”构建指标“生成—归集—流转—使用”的闭环管理,发挥市级支撑激励、区级相互补缺的作用。通过市区流动、跨区交易等手段促进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持续推动自然资源高效配置。
允许自持住房转为可售住房
当前产业用地出让年限规定中,仅工业用地可结合产业类型和生命周期弹性确定出让年限,其他类型用地无此弹性。为此,第八批惠企利民措施中明确,推行产业用地多元化弹性供应。拓展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弹性供应方式的适用范围至物流仓储、全自持商业服务业用地等。分类明确供应方式的前置条件和土地价格租金等计算方式。支持经评估后灵活申请调整供应方式或申请续期。
“下一步,将依据我市产业发展和招商需求,创新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推动更多弹性供应产业项目落地实施,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第八批惠企利民措施中还提出,允许自持住房转为可售住房。在一手住宅去化周期较短的前提下,允许自持住房补缴出让金后转为可售住房,纾解企业资金压力、灵活匹配市场需求。
同时允许商办物业在符合条件下经评估后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多元化住房需求。
允许自持商办物业招商入市。鼓励自持商办物业经评估符合产业导入和经济贡献要求,补缴出让金后招商入市。通过自主招商、以商引商,提高招商效率与产业集聚度;实现权利人从房东变为招商合伙人,但需严格管控分割销售。
推进“家门口”体育设施建设
为积极响应全运契机,促进全民健身,构建15分钟运动圈,本次惠企利民措施提出充分利用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遵循“盘活存量、服务方便、便于实施、公益普惠”四项原则,基于场地特征对城市零散空间进行适应性和精细化改造,鼓励进一步挖潜储备用地、公园绿地、桥下空间、市政设施上盖、社区存量空间等建设开敞体育运动空间,加快推进“家门口”体育设施的建设。
目前,广州已开展了此类案例的探索和实践。例如,黄埔区利用位于广州绕城高速东侧的防护绿地,以全龄化和智能化为理念,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全龄智能生态体育公园;增城区利用广深高速新塘立交上盖空间打造的海贝公园,以生态为牵引,建设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空中公园,配置超35项休闲健身设施。
此外,当前广州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主要依靠财政支持,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本次惠企利民措施明确,支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便民功能,以满足市民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并在措施落地上提出了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对于总计容建筑面积不超过3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按照不高于总计容建筑面积10%的比例配套便民服务功能;总计容建筑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的,可按照不高于总计容建筑面积5%的比例配置便民服务功能。通过“功能复合+设定比例上限”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打造集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从“纯公益”的被动“输血”转向“公益+便民服务”的主动“造血”,为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维护、品质提升和服务创新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保障公共服务设施长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