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布局六大未来产业 为“再造新广州”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拟开放百个首试首用场景

广州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武威、章程

  全运年·看广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章程

  近日,广州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蓝图,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未来产业及“X个”潜力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再造新广州”提供有力支撑。

  10月2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广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新闻发布会,邀请多部门负责人,就《实施意见》进行相关政策解读。

  全市未来产业相关企业超2000家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委科技办专职副主任孙翔介绍,当前,全市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孙翔介绍:“广州正加快在未来出行和工程制造等领域的场景化集成应用,将支持南沙区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全空间无人体系超级场景,支持番禺区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陆空一体化智能出行分中心,并大力推进海心沙全空间智能体系体验中心建设。下一步,广州将持续优化场景开放机制,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等未来产业场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升级,为全国未来产业场景创新贡献‘广州方案’。”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印介绍:“细胞与基因产业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特征。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广州实现两项全国首例突破,到2030年,广州计划建成全链条产业生态,形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设定“X个”潜力赛道作为“新阵地”

  记者发现,《实施意见》作为广州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系统性行动纲领,并未拘泥于现有的六大未来产业,而是创新构建“6大核心产业+X个潜力赛道”的动态发展体系,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推动未来产业聚势成链、加速崛起。

  在推进六大核心未来产业发展的同时,广州还设定了“X个”潜力赛道作为未来“新阵地”,持续开展“地平线扫描”,通过“技术预见—动态评估—赛道孵化”机制,持续跟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前沿方向,动态调整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广州不断强化技术策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全球范围内遴选颠覆性技术项目。构建“3371”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即聚焦改革主线、产业导向、补改投试点3大方向,联动供给端、服务端、需求端3个端口,依托7大高水平平台,推动一批极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州模式”。

  着力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

  广州还将着力开放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未来技术“试验田”,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为未来产业提供“市场试验田”。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开展首购首用,打通“科技—产业—市场”转化通道,让创新成果加速走向应用。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一级调研员(市管)吴富伟介绍,今年2月,市发改委印发《广州加快建设高水平中试验证平台 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聚焦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引导有优势、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盘活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中试验证平台,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中试服务。广州还将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等平台,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深海深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布应用场景机会清单,组织相关对接活动,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在广州“首试首用”和产业化,牵引带动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壮大。

  广州还将发挥国家赋予南沙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优势,大力吸引和集聚细胞和基因、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加速增长。

  广州市南沙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勇表示,南沙已布局4个海洋科研基地和5个海洋科技产业园,孵化海洋科技企业10家,正牵头建设广东省实验室深海智能装备概念验证中心,总规模10亿元的南沙海洋科技投资基金已投出首个项目,储备20多个优质项目,推动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推行“包容期”留足“试错空间”

  未来产业离不开金融“活水”。

  广州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俞薇介绍,广州持续优化风投创投生态,推动科技创新母基金、天使母基金、AIC股权投资基金等重点基金落地和投资。目前,全市已落地10只AIC基金,此外共有私募基金公司760家,私募基金产品4897只,管理规模约5300亿元。

  广州还将创新监管理念,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准入、市场监督制度机制。强化创新容错,进一步放权赋能,深化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推行“观察期”“包容期”“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举措,突破传统监管对创新的束缚,为创新留足“试错空间”。

  在人才保障上,广州支持华南理工大学、港科大(广州)发挥未来技术学院作用,培养“新工科”人才,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地”。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A3广州拟开放百个首试首用场景 武威、章程2025-10-22 2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