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春风永驻,“广交”之树常青

广州日报 2025年10月16日 付迎红

  广州日报评论员 付迎红

  珠江之畔,再现万商云集;盛会开锣,续写共赢故事。昨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如约而至。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一批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直观展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创办广交会为契机,广交天下朋友、发展对外贸易的珍贵史料。数十载风雨兼程,从最初诞生于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的小规模展出,成长为琶洲会展中心的大规模盛会,广交会成就了一场场美好的双向奔赴:无数中国商品经由这里走向世界,而世界也借此窗口更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如今,走过一甲子多时光的广交会,依然风华正茂、光彩更胜当年。

  不变的,是开放包容的磅礴气魄。

  广交会最亮眼的标签、最鲜明的标识,莫过于开放。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耀眼“名片”,广交会始终是连接中外的贸易之桥、沟通之桥、友谊之桥。今年的客商中,既有第一次参展的“萌新”,也有许多再续前缘的“铁粉”。本次广交会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历史新高,约3600家企业首次亮相;来自217个出口市场的20.7万名采购商预登记,环比增长14.1%,其中,欧盟、美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采购商数量增长明显;法国欧尚、日本似鸟等270家头部采购企业确认参会,环比增长9.1%……当全球客商跨越山海而来,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明在一次次握手、洽谈中增进认同、凝聚共识;当万商云集于此,再次向世界证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亦不会变。

  不变的,是锐意求新的奋进姿态。

  正如媒体评论所言,一路走来,广交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既是创新,更是升级。置身广交会,可以更清晰感受中国制造变中求新、变中求进之风。从最早的初级工业品和农产品,到“三来一补”模式下各类小家电、纺织品,再到如今代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新三样”,广交会之变,生动印证了中国制造的“智”变。非但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升。从参展企业看,本届广交会拥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优质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创历史新高,占出口展企业总数的34%;首设智慧医疗专区,吸引手术机器人、智能监测及可穿戴设备等47家企业参加,更好展现我国医疗领域先进产品和技术……这既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中国经济、中国外贸的无限活力。

  不变的,是精益求精的细致服务。

  广交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提高组织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让一批批“老广交”不远千里奔赴、一位位“新广交”满怀期待加入的背后,离不开精细周到、高效细致的广式服务。首次实现通过广交会供应商App办理参展商证和参展代表证;首次推出AI逛展智能体,围绕“问路、寻品、逛展”三大核心功能,打造场景化AI逛展助手;首设“ASK ME”流动外语咨询服务,实现一“码”逛展……诸多“首次”以“绣花功夫”持续雕琢服务细节,让城市美好如春风拂面。秉持“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初心,广交会还将持续提升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全面完善贸易服务,以强力的保障、优质的服务让中外嘉宾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时节。我们期待本届广交会宾主尽欢、硕果累累,释放超大市场的无限潜能,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广州日报评论A4开放春风永驻,“广交”之树常青 付迎红2025-10-16 2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