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自广州、扎根粤北的白土月饼。

正在制作的馅料,是白土月饼的灵魂。

韶关本地风物成了不少月饼师傅的灵感宝库。
当威尼斯的水光与胶片的光影,将演员张颂文推至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他或许未曾想过,一句微博上看似不经意的分享——“今天吃的是韶关的白土月饼”,竟会如同一粒投入静水深潭的石子,瞬间叩响了无数中华游子潜藏于血脉深处的味觉记忆。
这枚被他念兹在兹的月饼,早已超越了节令吃食的寻常意义。它是一枚时间的印章,一方风物的信物,更是一把解锁粤北大江小镇白土四百年风华的时光之匙。
循着这缕被光影无意间放大的乡愁,记者昨天踏上那片三江汇流处的古老土地,探寻一枚源自广州的粤北“赏饼”是如何在漫长岁月的长河里,被揉进了四百多年历史尘烟、无数匠人的心跳,以及一个时代乡村振兴的铿锵脉动。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唐忠祥、陈福生
溯源:江声帆影里的“广漂”“赏饼”
欲解其中味,必先渡时间之长河。将时光拨回到四百年前的明朝末年,那时的韶关曲江白土镇,远非今日这般静谧的田园。作为北江、武江、浈江三江汇流的襟喉之地,白土是古代岭南水路交通图上一处醒目的坐标。千帆过尽,百舸争流,南腔北调的吆喝与船橹破水的咿呀声,混杂着江风中潮润的水汽,共同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繁华序曲。
在这熙攘的人潮里,一位来自广州府的糕饼商人,带来了一样新巧的物事——广式月饼。在那个车马遥遥的年代,这温香软玉的小饼,如何经受漫漫驿路的风尘颠簸?广州商贾灵光一闪,在白土这处舟楫停泊的绝佳中转之地择地设厂,并携一众名匠在此开班授徒。
一着无心之棋,却落成了四百年的满盘传奇。广府的精巧与粤北的淳朴,便在这烟火缭绕的作坊里,悄然相逢,握手言和。白土人骨子里的勤勉与聪慧,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间,不仅习得了制饼的精髓,更用本地的山风与物产,为这份“广漂”而来的手艺,注入了属于北江和狮岩的灵魂。
他们将这心血的结晶唤作“赏饼”。赏,是赏一轮中秋月,亦是赏一份手足间的缘分与敬意。自此,“赏饼”便在白土镇的人间烟火里扎下根来,自成一派,风味流传。
守艺:柴火的温度与手心的坚持
四百载光阴,悠长得足以磨洗掉无数繁华,却淘洗出一份近乎执拗的匠心。从昔日的“赏饼”到如今位列韶关市级非遗名录的“白土月饼”,名号几经更迭,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坚持。
在白土综合饼厂,记者采访了68岁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岑彬安师傅。35年的制饼生涯,让他的双手刻满了风霜与火候的地图,每一道掌纹里,都藏着月饼的秘密。
“这活计,急不来。”老师傅的话语,如他手中的面团般质朴而有韧劲。诚然,一枚地道的白土月饼的诞生,更像一场漫长而庄重的仪式。馅,是月饼的魂。莲子、红豆、五仁……皆需是历经沃土与阳光拣选的上品,再经筛、浸、洗、蒸、磨等繁复工序,方能进入最见功力的炒馅环节。
灶膛里,荔枝木与龙眼木的沉香,是这场味觉仪典最初的祝祷。火舌舔舐着厚重的大铁锅,本地鲜榨的土花生油倾入其中,“滋啦”一声,浓郁的坚果香气便迫不及待地弥漫开来。老师傅手持长柄大铲,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与锅中的馅料进行一场深沉的对话。火候的毫厘之差,全凭数十年的手感与心悟,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涩。空气中氤氲的,早已不只是食物的香,更是光阴熬煮出的醇厚味道。
饼皮的制作,亦是一场对耐心的考验。新麦碾成的面粉兑上秘制糖浆,经过“三揉三醒”的温柔唤醒,面团方才变得柔韧有光泽,散发出清甜的麦香。包馅时,老师傅信手拈来,皮与馅便以近乎完美的二八比例合二为一。旋即压入镌刻着“白土”字样的黄花梨木模,随着一声沉实而古朴的叩问,一枚枚月饼雏形便跃然案上,纹路清晰,古意盎然。
刚出炉的月饼,饼皮尚显干硬,需在时光中静置数日,等待一场名为“回油”的魔法。在这场内敛而从容的蜕变里,饼皮渐渐汲取馅中油分,变得金黄油润,光华内蕴。此时正是品尝的最佳时节。
轻咬一口,酥软的饼皮,绵密的甜馅,与那一缕似有若无的果木芬芳,在唇齿间温柔交织,这便是流淌在几代白土人记忆深处的最安稳的中秋滋味。
新变:古老风味与时代的握手
如今的白土镇,20余家月饼作坊星罗棋布,“小月饼”已经成为撬动富民兴村的“大产业”。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味觉实验,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上演。
“家乡风味的现代演绎,不是抛弃,而是在根脉上开出新花。”白土镇联供月饼厂的蒋金霞说。在新匠人的巧思下,韶关本地的风物成了灵感的宝库。山野间的五指毛桃带着草木的气息,田垄上的佛手瓜藏着雨露的脆爽,枝头上的沙田柚蕴含着阳光的酸甜……这些原本与月饼无缘的食材,在传统工艺的怀抱中,绽放出了令人惊喜的火花。
这不仅是一场味蕾的革新,更是一次审美的迭代。当这些“新派”月饼,被装入融合了国潮设计的精美礼盒,传统节礼便焕发出了时尚的魅力,甫一上市,便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产业模式的重塑。以曲江当地的联供饼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月饼的香甜,化作了乡亲们触手可及的幸福。
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多是周遭村落的留守妇人与返乡青年。45岁的王大姐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意:“以前在外漂着,顾不上家。现在好了,骑车10分钟就到厂里,挣钱顾家两不误,这日子啊,越过越有奔头!”一枚小小的月饼,承载的已不仅是味蕾的乡愁,更是实在的生计与对未来的希望。
中秋的月华尚未圆满,丰收的谷香已然弥漫。当“月饼节”与“丰收节”欣然相遇,白土镇的空气中,交织着双倍的喜悦与甘甜。9月23日,白土镇隆重举行“农民丰收节·月饼展销”活动。这一场盛大的节庆,既是物产的献礼,更是文化的巡礼。它将白土月饼四百年的故事,连同这片土地此刻的生机与脉动,一同呈现给更广阔的世界。
承愿:饼中月圆,心中人圆
回望白土月饼的流转轨迹,何尝不是一条文化的长河?它发源于明末漕运码头的帆影喧嚣,流经非遗匠人掌心的温度与坚守,最终融入现代市场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生生不息。
对于那些散落天涯的游子,尤其是将“团圆”看得比天还重的客家人而言,这枚小小的月饼,便是他们味觉的罗盘,是行囊中可以随身携带的故乡月光。它承载的不仅是“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文化根脉,更是无论走多远,心中那份对家山故园最柔软的牵挂。
当又一轮皓月升上中天,无论你身在何方,当一枚温润的家乡月饼在手中传递,轻轻咬下,尝到的便不仅是皮酥馅糯的甜,更是故土山川的沉雄,是血脉宗亲的温热,是那缕穿越四百年风雨,依旧在你我舌尖滚烫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