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于泳池底部或池边的回水口。

有孩童背部被回水口吸附后留下瘀痕。
民声调查
身边的安全隐患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慧琪 实习生王淑贤
今年夏天,短短数月间发生了至少三起泳池回水口“吸人”事故,而类似意外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何为回水口?这种装置大多直径不超过十厘米,分散设置于池边或池底,是维持水质清洁的关键部件,负责循环水流、滤去杂质。回水口的材质是否有标准?其日常管理维护是否规范?
池底回水口“吸人”时有发生
带小孩游过泳的家长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潜水时看到池底的回水口,都会好奇地用手或脚贴近它感受相对“湍急”的水流。
刘勇(化名)7岁的孩子就曾被游泳池的回水口吸住。他介绍,事发在北京某健身房的儿童泳池区。该泳池水深约0.9米至1.2米,而他孩子身高已有1.28米,刘勇也因此放松了警惕。“当时孩子在池边角落玩耍,突然朝我喊‘被吸住了’。”见孩子脸上带着笑,刘勇并未上前。“但过了二十多秒,我感觉他表情不太对劲,赶紧叫他用力蹬墙。”大约半分钟后孩子才艰难脱身,刘勇发现,他后背赫然出现一大片红色瘀痕,持续一周才消退。
一位参与过类似救援的消防员表示,回水口真正的危险在于其难以估量的吸力。“一旦小孩被牢牢吸住,成年人生拉硬拽也很难救出,能自己挣脱是非常幸运的,说明当时水流速度在安全范围内。”
今年7月云南西双版纳也发生了一起回水口吸人事故,一位女童的左腿被池底的回水口牢牢吸住,尽管她的母亲与多人合力拖拽,但始终仍无法挣脱,女童不幸溺亡。
该消防员解释,泳池水循环系统多采用顺循环模式。“排水时封闭管道内会形成真空,大气压使管口产生强大吸力。有的泳池为保持水质持续开启循环,因此回水口附近会长期存在吸力。”
相关数据显示,回水口的吸力可达每平方厘米23公斤。以一个0.6米深、蓄水约800公斤的小型儿童泳池为例,若打开回水口,其吸力足以拽住一头牛。
盖板缺标准、质量存在隐患
刘勇说,事后该健身房向他道歉并承诺尽快加装防护罩。“那时我才反应过来,这个回水口要么原本没安装防护罩,要么早已损坏。”
广州某游泳俱乐部的管理人梁肃严(化名)告诉记者,此前市内有儿童泳池因回水口盖板损坏未及时维修,导致小孩的脚被吸入难以拔出。
根据2017年的《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回水口坑槽顶面应当安装格栅盖板,且盖板、盖座与坑槽之间必须固定牢靠。而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中,不少正是盖板脱落导致游泳者被回水口吸入,进而造成受伤甚至溺亡。
盖板要“固定牢靠”,首先依赖于其本身材质。曾参与多部泳池国家规范编写的建筑水环境技术专家刘春生指出,目前回水口盖板等附件缺乏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
记者走访市内多家游泳馆发现,不同场馆使用的回水口格栅盖板材质各异,有的是塑料,有的是不锈钢。刘春生介绍,目前市面上已有具备防吸人功能的安全盖板设计,盖板中部略微凸起,能有效避免形成真空吸附,但目前一些泳池仍习惯使用传统的平面盖板。
刘春生解释:“《规程》虽规定盖板孔隙不应大于8毫米,但泳池附件产品在生产环节并无统一规范。间隙过大可能卡住甚至吸入手指、脚趾;此外,盖板材料的强度也缺乏明确要求,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破裂、螺丝孔碎裂或结构腐蚀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放大风险。”
管理及防护措施参差不齐
此外,盖板的“固定牢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泳池管理方的日常管理维护。刘春生指出,目前业内对于回水口盖板等关键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归属模糊。“根据国家有关标准,游泳场所须配备教学人员、救生员和水质管理员。但并未明确回水口盖板的安全管理职责。理论上,底排属于水循环处理系统,应由水质管理员负责;但从安全角度看,救生员也需关注;而场馆负责人更应承担主管责任。”
从事后救援来说,一旦发生吸人事故,受害者往往难以凭自身力量挣脱。刘春生提到,《规程》里强制要求公共泳池配备多种安全措施,但他发现一些救生员并不了解这些处置方法,甚至没配备相应工具。“不少人觉得直接跳下水施救就行了。”
而根据《规程》,每座游泳池的池底回水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且间距需大于1.0米,以此分散吸水负荷。但记者走访发现,各泳池在执行上存在差异:部分泳池仅设置2个回水口,而一些管理更严格的泳池则设置了4到6个回水口,以降低单个回水口吸附人体的风险。
刘春生还指出,业内与公众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回水口本身,而忽视了问题的核心——水泵。“回水口的风险根源在于水泵运转,它是真正产生吸力的设备。”
根据《规程》,回水口孔隙流速不应超过0.2米/秒。“但水泵流速是动态变化的。”刘春生解释,泳池净化系统是一个整体,随着过滤器截留杂质增多,滤层会发生堵塞,导致水流减慢、系统压力上升,因此系统需定期进行“反冲洗”,以高速水流清洁滤料,从而令水流速度始终处于变化中。他提到,传统设计通常按最不利工况(最低流速)选择水泵和计算回水口流速,然而系统大部分时间不处于该状态。尤其在反冲洗结束后,滤料清洁阻力最小,水流速度远高于设计值,此时回水口吸力会显著增大。“因此,多数泳池在运行周期内都存在因流速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安全隐患。”
专家建议:
借助AI算法让流速稳定可控
事实上,针对回水口“吸人”问题,目前业内已有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刘春生介绍,如通过真空传感器监测管道状态,可在异常时自动停泵;或安装破真空阀,自动导入空气消除危险真空。“更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恒流水泵,通过AI算法将流速稳定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然而,这些高效安全的措施仍未被广泛应用。在刘春生看来,成本只是一方面,更核心的原因在于行业认知滞后。“从设计单位、商户到维护人员,普遍还未意识到核心风险。”他举例说,防吸人盖板与普通盖板价格相差不大,却常因“不便于清洁”而未被采纳。
梁肃严则认为,要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关键在于事前预防。“如果愿意投入,是可以在机房中加装真空卸压系统的,一旦吸附到人体便能自动卸压,形成一道物理防护。但很多商家并不了解这些专业知识。”
刘春生指出,老旧泳池若希望采用新技术进行安全改造,往往还面临不同品牌部件兼容性差、预埋结构不统一等现实困难。他认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还是在于彻底转变观念。“从被动符合标准转向主动识别风险,系统化解决问题。”
(记者微信:lelegotodo)
泳者如何避免“被吸”?
●游泳时尽量远离池底的所有回水口,勿在回水口周边区域逗留。
●小朋友玩水时切勿好奇碰触回水口,家长应做好引导。
●若不慎被吸附,吸力不大时先尝试用力蹬墙挣脱,情况紧急时大声呼救、寻求同伴或现场救生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