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视觉系统运维项目广东代表团选手梁鼎凯在比赛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颖思、刘春林 通讯员粤仁宣
9月21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迎来第二个比赛日。本届大赛66个世赛选拔项目当中,新增无人机系统、软件测试等6个新赛项。40个国赛精选项目中,也重点增加了新业态、新职业、新技术等项目比重。
广东省代表团共派出116名选手参加全部106个项目的比赛,其中广州共有47个项目52名选手代表广东省参赛。数字技术、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大赛现场,从一个个竞技瞬间中,探寻广州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软件人才培养: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加强培养模式
软件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各个领域,软件的需求量很大,与之相对应的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也很大。软件测试也是本次国赛的新增赛项。
本次比赛,软件测试项目(世赛选拔)主要考核选手的接口测试、性能测试、Web功能测试和APP功能测试能力,还有一个“秘密挑战”任务。“选手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抓虫’,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隐藏在计算机软件里的众多bug(软件缺陷)。将全部的‘虫’抓出来,计算机系统才会更加稳定、健康,以提升系统性能和服务指标。”软件测试项目教练、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叶重涵介绍。
多年来,广州软件与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在叶重涵看来,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都需要软件去支撑,都离不开软件测试工程师这个职业。“软件测试迫切需要被重视起来。例如,一旦人工智能存在缺陷,有可能会给出一些错误的指令。”
叶重涵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制造等发展,行业对软件测试工程师等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能懂得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测试,同时也要懂得测试人工智能大模型。
据悉,不少院校正加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为了适配产业对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需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今年专门申报开设了软件测试专业。围绕软件测试领域,该校建设了软件评测中心,承接企业软件测评项目,并开展企业真实项目教学。
无人机人才培养:每年据行业发展调整培养方案
无人机系统项目是本届国赛世赛选拔项目的新增赛项。比赛现场,选手们快速组装无人机,自主编写飞行控制程序,仔细调试系统参数,灵活控制一台台无人机。
“比赛内容主要是结合激光雷达、视觉传感器等设备,让无人机通过AI算法实现自主避障、导航和识别。”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智能控制系无人机部教学部长、无人机系统项目教练邹仁表示,自主避障、自主巡航等功能,是无人机在智慧农业、精准物流和精准识别等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支撑。
近10年来,广州陆续有院校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2016年,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开设无人机专业,并与北航合作,开展产学研用方面的合作。
“广州低空经济发展为选手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土壤,赛事也将进一步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助力产业发展。”邹仁透露,应低空经济产业所需,市机电技师学院正计划建低空经济产业学院,集合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等相关专业。
“赛事成为产教融合的新平台。学校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将竞赛中的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如人工智能算法让无人机实现自主避障、导航和识别等。”邹仁介绍。同时,每年广州的技工院校根据行业发展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前去往多个无人机行业应用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工作项目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融入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