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粤卫信、王雪莹)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全国爱牙日”的宣传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
食物中的糖分为游离糖和非游离糖,到底哪种糖更“伤”牙?进食甜食后多久刷牙才合适?“老了就掉牙”是不是认知误区?对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相关专家给予了科普和解读。
游离糖是口腔细菌的“养分”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张清彬介绍,人体口腔内有数十亿个细菌,其中有好的细菌,也有不好的细菌,不好的细菌有可能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心肌炎、肾炎;对孕产妇而言,还可能导致胎儿早产,因此,维护口腔内的“环境”平衡非常重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于丽娜表示,大家要学会对食物中的糖分进行科学分类:一类是非游离糖,天然存在于完整水果、牛奶、谷薯类及新鲜蔬菜中,对牙齿刺激较小;另一类是游离糖,既包括食品加工中额外添加的高果糖浆、白砂糖等,也涵盖果汁、蜂蜜中的糖分。另外,完整水果榨成果汁后,糖分形态也会转化为游离糖。
“游离糖易被口腔细菌分解利用,产生酸性物质,从而诱发龋齿。同时,游离糖摄入过量,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于丽娜说。
吃完甜食后半小时后再刷牙
“相较于吃糖的‘总量’,吃糖的‘频率’对牙齿的伤害更大。”于丽娜说,每次摄入含游离糖的食物后,口腔的pH值就会降至5.5以下——这是牙釉质脱矿的临界值。早期牙釉质脱矿具有可逆性,若持续、反复受到酸攻击,将发展为不可逆的龋洞,须通过充填治疗修复。
针对减糖护牙,她提出“三少原则”:少在食物中额外加糖,减少吃糖频次,减少游离糖总体摄入量;吃完甜食后,可立即用清水或无糖漱口水漱口,建议等待半小时后再刷牙,以避免牙釉质处于脱矿脆弱状态时,因刷牙动作加剧磨损;平时须注意避免过多摄入碳酸饮料、柠檬汁等酸性饮品,这些酸性饮品会直接腐蚀牙釉质,长期饮用易导致牙齿敏感、缺损。
“老了就掉牙”是认知误区
“很多老年人认为‘老了就掉牙’,不需要过多干预,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赵世勇表示,老年人牙齿脱落多由牙周病、龋病、外伤等可控可治的口腔问题引发,并非“自然老化”的必然结果。若放任缺牙不管,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健康风险:余牙易出现倾斜、伸长,导致牙列错乱,加速健康牙齿脱落;面部失去牙齿支撑,会出现塌陷,显露老态;咀嚼功能减弱会直接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营养不良,加重肠胃负担;还有研究发现,缺牙可能增加老年人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
“要想预防缺牙,定期进行针对性口腔检查是关键。”赵世勇表示,健康成人每年应进行1—2次口腔检查,配合1次洁牙;儿童牙齿发育快、龋齿风险高,每3—6个月应检查1次;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遵医嘱每3—6个月进行1次口腔检查。
专家提醒,老年人除了提高对口腔卫生的科学认识,也要掌握日常的洁牙护牙方法,日常需遵循“一刷二通三冲”的护理原则,即坚持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与借助冲牙器深度清洁。平时要避免食用过硬食物,按医嘱定期复诊,不同修复体护理需区别对待:活动假牙要做到饭后冲洗、每晚清洁、定期浸泡消毒;固定桥要用冲牙器清洁邻牙缝隙;种植牙要重点防范周围炎症,一旦发生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种植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