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广州市第五中学毕业生黄玥莹已奔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人工智能专业。从初一入学时的班级倒数,到高考物理类676分、全省排名514名,她的成长故事里,既有学校资源的有力支撑,也有家庭“放养式引导”的温暖陪伴,更藏着一套“专注当下、拒绝内耗”的松弛学习法。
文/广州日报新媒体记者魏丽娜、林欣潼
图/受访者提供
记者手记:黄玥莹已带着她的“松弛感”踏入中科大的校园。她的故事没有“天才逆袭”的戏剧化情节,却印证了“学校赋能+家庭引导+个人专注”的成长逻辑。无须校外培训的“加码”,不用“鸡娃式”的焦虑,只要找对方法、稳住心态,不断地努力就能走出扎实的人生轨迹。而这份“专注当下、接纳平凡”的智慧,或许比高考成绩更值得分享。
学校成为“最强后盾” 兴趣班筑牢快乐底色
“从小学到高中,我没上过一天校外培训班。”面对提问,黄玥莹的回答干脆利落。在她看来,自己无须依赖校外培训,核心原因在于学校提供的“成长支持”——从小学的兴趣启蒙,到初高中的学业拔高,学校总能精准满足她的需求。
黄玥莹就读于培红小学时,学校天台的盆景兴趣班是她的“快乐天地”。在这里,她不仅学习了盆景种植、修剪的生物知识,通过写生接触美术创作,还能摘下天台种植的果子与同学分享。“那段经历让我有了快乐的童年,也学会在兴趣里放松自己。”这份从小培养的松弛感,成为她后来应对学业压力的重要底气。
进入初高中,学校的“分层培优”体系更让她受益。初中时,校内开设的基础巩固班帮助她平稳适应学科难度提升;高中阶段,不仅有物理老师专门讲解模型解题法,还会邀请海珠区教研员及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从出题人、授课者等多角度拆解知识点。高三时,学校组织的“培优课”更是聚集了区内优质师资,“老师会一个个找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找到提升点,比校外培训更有针对性。”
即便面对物理学科的“短板”,学校资源也成了她的“补弱利器”。“一开始物理基础差,我就跟着老师整理笔记,把例题和模型分类记录。我们物理老师的板书特别好看,还总夸我的笔记清晰,这也让我更有动力坚持。”黄玥莹的物理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不同题型的解法,每一页都透着细致——而这份细致,正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的。
从“倒数”到“前列”:师友助力她适应节奏 稳步逆袭
黄玥莹读小学二年级时,时任班主任的曾小兰老师常鼓励她:“玥莹加油,你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提起初中入学时的经历,黄玥莹坦言“有落差,但没慌神”。小学时因课程简单常被称作“学霸”的她,刚升初一就因不适应节奏落到班级倒数。“小学太轻松,初中突然变得紧张,一开始确实有点懵。”但这份落差并未让她陷入焦虑,初中班主任廖洁雯老师鼓励她努力向上。“老师和同学都在帮我,爸妈也没给压力,我就跟着老师的节奏慢慢调整。”
短短一学期,她便凭借“紧跟课堂、及时解惑”的方法,逆袭至班级前列。“上课认真听、做好笔记,有不懂的立刻找老师问,不留下知识盲区。”这是她应对学业的核心原则。即便到了高中,进入五中重点班的她也曾在网课期间掉到班级中下游,但她依旧用“慢适应”的方式调整,“身边同学都很优秀,我就跟他们互相请教,积累不同的解题思路,慢慢就追上来了。”
高中有段时间,黄玥莹的数学成绩处于瓶颈期,班主任马冬玲老师让她不懂就问,多在课堂上发言,还鼓励她参加学校的数学培优班,拓展了她的知识面,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可以说,在黄玥莹的成长路上,不同阶段的老师都给予她很大帮助,这成为她的有力支撑。
在黄玥莹看来,很多同学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时陷入焦虑,根源在于“想太多未来,忽略当下”。“我不怎么操心未来的事,专注把眼前的课听好、作业做好,反而不容易慌。”这种“活在当下”的心态,让她的成绩始终保持“小浮动、稳上升”,从未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放养式教育”+“左右手写字” 妈妈的“格局”照亮成长路
黄玥莹的成长背后,离不开父母“放养不撒手”的教育方式。“爸妈在我读初中后就很少干涉我的学习,更多是让我自己做选择。”但这份“放养”并非“放任”——妈妈的两个“小举动”,悄悄影响了她的成长。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便引导黄玥莹练习“左右手写字”。“一开始是觉得好玩,像游戏一样,练了一个月就习惯了。”没想到,这个小习惯不仅让她做作业更快,手不容易累,还意外锻炼了左右脑。“左手写字开发右脑,右手写字锻炼左脑,不知不觉中思维变得更灵活,小学时测验经常拿100分。”妈妈的想法很简单:“天才不是天生的,引导得好,平庸的孩子也能发光。”
在学业激励上,妈妈更擅长“温柔鼓励”。得知黄玥莹对英语有挫败感时,妈妈会用英语鼓励她:放弃很容易,但坚持很酷;越努力,越幸运。“妈妈不是专门为我学英语,是她自己感兴趣,但那些话确实给了我很多力量。”黄玥莹说。
更难得的是,黄玥莹的妈妈作为家委会成员,始终秉持“全班优秀才是真优秀”的理念。从小学起,她就经常到班级鼓励其他同学学习,甚至通过“督促其他家长”间接带动黄玥莹进步。“妈妈说,别人的孩子优秀,就会带动整个班前进,我跟着大家一起走就好。”这种“不害怕竞争、乐于分享”的格局,也让黄玥莹从小就懂得“良性竞争”的意义。高三时,她所在的五中清北10班,全班同学高考分数都在600分以上,“大家一起打球、一起讨论题目,没有紧绷的压力,反而学得很开心。”
学习方法:细节制胜 拒绝“盲目刷题”
谈到学习方法,黄玥莹不推崇“疯狂刷题”,而是更看重“精准提效”——限时训练、细致草稿、错题积累,这三大“法宝”让她的学习效率远超同龄人。
“做数学卷时,我会给每个板块定时间,比如选择题30分钟、填空题20分钟,每做完一个板块就检查一遍,不带着疑问往下做题。”这种“分段切割”的方法,让她在考试中避免因时间分配不当而丢分。打草稿时,她更是“一步一写”,从不跳步,“很多人粗心丢分就是因为草稿乱,我把步骤列清楚,复查时能快速找到问题。”
面对难点,她擅长“借力突破”。比如高中数学的圆锥曲线,最初她只会用烦琐的韦达定理,解题效率极低。后来,她通过整理错题积累解法,还跟着学校的数学拓展课程学习新方法,借鉴同学分享的“新颖思路”。“我们班厉害的同学很多,老师会让他们上台讲题,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就记下来,慢慢就掌握了窍门。”
这种“不闭门造车”的学习态度,也体现在她对竞赛的认知上。高一高二时,黄玥莹因对化学、生物感兴趣,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竞赛班,利用周六下午等课余时间学习,最终拿下化学省赛二等奖、生物市赛二等奖。虽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她清醒地认识到“竞赛并不是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有机化学部分我已经看不懂了,而且我的高考成绩没有偏科,更适合走高考这条路。”
专业选择与未来:兴趣为舵 接纳平凡亦有追求
选择中科大人工智能专业,对黄玥莹而言是“兴趣与现实的结合”。“中科大本身是好学校,我对工科一直感兴趣,妈妈也建议我选人工智能专业。加上那段时间DeepSeek很火,我经常和它聊天,慢慢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
虽然目前对人工智能的课程内容还在“初步了解阶段”,但她对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已有清晰认知:“AI更新太快,未来肯定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行业竞争激烈,我能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努力适应变化。”至于未来想成为“开发者”还是“普通从业者”,她并不急于定论,“现在还不了解专业细节,想多留些选择空间。当然希望能做研发,但就算是平凡的岗位,能在感兴趣的领域里付出,也很有意义。”
面对“高考是否是人生高光时刻”的疑问,黄玥莹的回答透露出超越年龄的通透:“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未来没什么大成就也很正常。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过好每一天,就已经很好了。”她从不设定“遥不可及的目标”,更倾向于“踮脚够得到的台阶”,“目标太高会有压力,一步一步往上走,反而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