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某学校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引发讨论。日前,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该建议并非强制要求,多次强调可能是担心部分家长未能及时关注到相关信息。
谁来接送小孩放学?对不少家庭来说,这是一道现实难题。父母上班、孩子上学,接送时间上有冲突,咋办?由家里老人负责接送孩子,是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与互助,也是相对容易达成一致的方案。在当下,大多数家庭依赖老人接送孩子,既是普遍现状,也属“无奈”之举。
细读“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背后不乏对老人身体状况的关注关怀和善意提醒,如“等太久老人容易体力不支”“老人很多时候也需要呵护”。初衷是好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温度,建议背后的安全考量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提醒我们:在温情与风险之间,需要作出理性权衡。这则建议无疑照见了当前养娃家庭的难点,也抛出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但用现实这把尺子量一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就难免不合时宜、有些不接地气。正如网友所言:“但凡家里有人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着落,谁愿意麻烦老人帮忙呢?”可见,接送小孩看似生活小事,却是一个需要正视的社会议题。
与其强调“不该如何”,不如将重点放在“应该如何”上,推动多方共同构建更友善、更可持续的育儿支持环境。学校可进一步拓展课后托管服务的时段与内容,探索组织家长志愿接送小组、推行“邻里接送”合作机制;社区也可积极参与,统筹周边资源,搭建儿童友好型的接送网络与社会化服务设施。有关部门亦有必要对家庭育儿给予更多制度性支持。
说到底,老人接送孩子不是一个该被“禁止”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课题。我们最终希望的,是让每个家庭都拥有更多元、更从容的选择权——不是不得不依靠老人,而是即使老人参与,也能安全、安心、安稳。这既需要家庭的内部协调,更离不开社会系统的通力协作。唯有如此,关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