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活动在广州将持续至10月10日,在江门、东莞将持续至10月下旬。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赵越摄影报道)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展厅的核心位置,一幅人物众多的水彩画悬挂于此。这幅画作名为《火种》,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森受广东省政协办公厅委托,历时半年的创作,讲述的正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生动场景。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亦称省港秘密大营救、香港秘密大营救,是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前后,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周密部署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具体组织实施的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并将他们平安送到东江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的一次秘密行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专题展于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东莞市黄牛埔美术馆三地同步举办,借以回顾惊心动魄的营救历程、重温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凝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在画作《火种》中,有许多人们熟悉的面孔: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东江抗日游击队政委尹林平等人为营救文化名人,严肃讨论、周密计划,茅盾、邹韬奋等人乔装打扮、穿越封锁,何香凝、柳亚子、夏衍等人面带微笑,象征着文化名人胜利抵达大后方。
“这幅画作以三联画构图,暗合大营救东、中、西三条主要线路。”陈森表示,在营救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军民同心保护文化名人,建立起强大的情感纽带,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秘书长冯颖红认为,从历史意义看,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界精英及爱国民主人士,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营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对发展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