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言青语”把“要言妙道”融入终身

广州多所学校创新话语和模式 把终身理念贯穿思政教育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林霞虹、曾俊、张姝泓、谢泽楷、谭敏、杨博

  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剧照

  当代青年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最忌刻板说教。如何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好“大思政课”,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要言妙道”融入终身成长,激发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多所学校,一探究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霞虹、曾俊、张姝泓、谢泽楷、谭敏、杨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 通讯员华轩

  华南理工大学

  让理想信念成为可学可循的精神坐标

  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议题。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晓丽看来,青年学生拥有极强的爱国热情和参与感,他们希望将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奋斗相联结。“我们在课堂上实施了思政课程‘领道’计划,推出民族复兴、青春感怀、圆桌论坛、热点透视等品牌,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讨论辨析中深化理论认同,提升思想水平。”

  “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王晓丽说,在华工的课程思政精品通识教育课程中,专业老师会带领同学们Citywalk,从建筑设计读懂文化传承,从城市规划感悟人民至上,从生态治理体会绿色发展。每一次的行走、观察和思考都催生了同学们更浓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跨学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驱动。

  《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是华工原创的一部话剧,自首映以来成功演出19场,观看人数达2万人次,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筹备工作,多位校友返校登台参演,“圈粉”无数。王晓丽说,学生们通过亲身演绎,实现了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理想信念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可学可循的精神坐标。华工还活跃着不少学生宣讲队伍,他们用年轻人的话语讲述校园历史、科学家故事和改革发展成就,走读式讲解深化爱校荣校之情。在刚过去的暑假,华工众多学子走进红色景点、走进乡村开展思政实践,在沉浸体验和调研访谈中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前进力量。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贴近现实生活 贴近青年学生

  “把思政课讲在祖国的大地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里的思政课,真正把思政课讲活讲透,让思政课贴近现实生活,贴近青年学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玉华教授表示,该院依托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特点,构建“五金思政”体系,实施“六维转向”,实现“德技并修”:从课内的实践任务设计到课后实践活动,再到师生共创思政活动成果展示,通过融入产业发展、企业社会发展的真实案例与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协作、思维、创新能力,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思政力量。

  同时,该校着力建设“三大课堂”协同育人平台。第一课堂夯基固本,运用模块化教学、对分课堂等方法,持续开展“精彩一课”教学展示32期,实施“一师一品”。第二课堂赋能拓展,依托成绩单、德育导师工作站,融入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凸显工科特色。第三课堂实践深化,与企业、社区、乡村共建22个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活动28次,吸引学生3万人次参与。学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近年来,“行走的思政课”依托多元平台焕发生机。“云端课堂”拓展广度,打造“网络课堂”与“云”思政、虚拟仿真教学,开发上线3门在线课程、10个模块、300学时;研发1个数字人2个AI智能体,初步构建100个核心知识点的知识图谱。

  广州市团校

  推出40条研习路线 打造生动“活教材”

  “思政课青春化的核心,在于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向‘情感共鸣’和‘思维激活’。”结合多年创新实践,广州市团校团属培训部部长胡国表示,近年来,在团市委领导下,广州市团校作为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持续改革创新,以“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研习等为载体,用好用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青言青语”打造新时代大思政课创新模式。

  据介绍,广州市团校依托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策划推出“英雄花开英雄城”红棉研习,研发“羊城千年史迹路、百年峥嵘红色路、改革开放强国路、高质量发展腾飞路”四大类40条研习路线,以“青言青语”“童言童语”的生动形式,将红色史迹点打造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思政课“大课堂”“活教材”,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红色矩阵”,让广大青少年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的研习任务,“穿越”历史时空,走读英雄足迹,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主角主力。

  据统计,2023年以来,广州市团校为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等单位,以及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员干部、团干部、团员青年、青少年等不同群体代表1.4万余人,开展红棉研习1300多场次。此外,广州市团校践行“历奇教育”理念,以团队建设、红棉研桌、红棉剧场等形式开辟了团校大思政课的“新场域”。

  康有为纪念小学

  从时空维度看“终身思政”

  强化思政教育“终身理念”,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理解。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道德与法治科科长何燮莹认为,从时间维度看,思政教育贯穿人生全过程。“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何燮莹表示,小学阶段播下思政教育“真善美”的种子,还需要在初中、高中、大学乃至步入社会后,不断汲取养分,生根发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从空间维度看,“终身”理念应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该校在课堂上通过“数智赋能”,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再回归生活的“大课堂”去实践。“思政老师教给学生的,是要能带出校门、用于生活,且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在日常教学中,该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贯彻“终身”理念。一是聚焦“核心素养”,重点培养政治认同、道德情感、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二是创设真实情境,强调体验与共鸣。譬如,思政课堂引入“教育戏剧”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参与课本中的角色演绎。三是注重家校社协同,延伸教育链条。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课堂、亲子任务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延伸到家庭。四是培养“学习力”,而不仅是“学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爱家国、勇担当、敢创新、有梦想的意识,在校园中每一天践行‘成功每一步,有为每一天’的校训。”何燮莹说。

  专家声音

  “终身思政”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终身思政的核心内涵在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推动价值观塑造从“阶段性任务”转向“全周期陪伴”,实现个体思想素养的持续提升与社会主流价值的深度融合。从理论上看,它具有教育阶段的持续性、社会场域的整合性、自我修养的主体性。

  推动终身思政理念落地,要强化多维支撑。一是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循序渐进、有效衔接,同时将思政教育延伸至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实现终身覆盖。二是拓展社会协同育人网络。通过企业文化塑造、社区文明创建、网络内容治理等,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态。三是创新贴近生活的教育载体。善用“微传播”和文化产品,将宏大价值观融入日常叙事与行为示范,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终身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社会工程。唯有通过其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打通终身思政的链条,融入具身化的成长体验,方能达成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哲学博士 杨杰)

广州日报要闻A5用“青言青语”把“要言妙道”融入终身 林霞虹、曾俊、张姝泓、谢泽楷、谭敏、杨博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