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_b.jpg)
从9月1日到10日,有关“开学第一课”的话题持续升温,在教师节达到小高潮。
今天,跳出此山放眼观,将视角重新落回在“人”上——思政课是“学生专属”吗?显然不!它没有“下课铃”,并无“毕业证”,不是一时的课程、一阵子的事情,而是终身课题、一辈子的大事。
你看——
党的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自制“每日自省表”,督促自己逐日反思。他还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众人监督下完善自我。
1964年5月,焦裕禄同志去世后,人们在其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两本书:《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病房里,在人生最后的53天,这两本书始终与他为伴。
今年“七一”前夕,92岁的演员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宣誓完毕,他用微微颤抖的手,郑重抚摸胸前的党员徽章,“现在,我是党的一名‘老学生’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倘若以“终身视角”看思政,可以感受到什么?
力量——思政教育是在人的灵魂深处搞建设,雕刻心灵、启迪人生、影响终身。追求——思政教育是终身教育,面向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它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既靠点拨、辅导、熏陶,更靠自修、自学、自觉。
今时今日,为何要强调“终身视角”?
传承文化血脉——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我国先哲一贯倡导立身必先立德。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均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理想,将修身视为第一要务。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道家的“修为”还是禅宗的“修行”——“重修养”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始终是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追求中最大的共性。可以说,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是中国人的精神自觉;终其一生修身立德、修心明德、立德养德,一直是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回应现实课题——
“欲事立,须是心立。”
对普通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路漫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幼儿尚不知“敬业”为何物,少年对“信仰”依然懵懂,人到中年才能深切体会“担当”的分量,遭遇逆境方知“信念”的可贵。
对党员干部而言,“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性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无法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反观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根子还是“压舱石”发生了动摇、“总开关”出现了松动,警醒我们境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信念也不会随着阅历的丰富而必然坚定。持续修身,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基石所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精神灵魂熔铸好,才能滋养人生,活出真我。
遵循认知规律——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学习受教,本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非新无以为进,非进无以有成。秉持长期主义,才能不断精进、结出硕果。
实践无止境、认识无穷期。常学常新,才能不断强化、学深悟透;反复锤炼,才能深化转化、持续升华。持续推动实践与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这是认识的必然规律,也是学到老、修养到老的内在要求。
如何答好这一终身课题?
站在个人角度,要强化自驱力。修身立德没有捷径,贵在“恒”字。它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要始终保持主动、自我驱动、积极行动,不宜有“交卷心态”,不能认为“毕业即学成”,也不能走走停停、差不多就行。周恩来同志制定的《我的修养要则》中,第一条就是“加紧学习”。强化终身意识,最首要的便是视自己为“考生”、甘当“小学生”,循序渐进、日复一日,在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中读出“真理的味道”,悟透“活的灵魂”,学到“看家本领”。
站在社会角度,要强化全生命周期意识。面对终身课题,整个社会都是答卷人。家校社企、各个条线、各个方面,都应加强全过程衔接、全链条协同、全方位保障,不断开发设计面向不同年龄受众的“课程”,共同为修养到老提供“养分燃料”。要依托思政教育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新思路。
“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名党员如何的是党性”。
立德树人,贯穿生命始终,本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是我们强调“终身思政、思政终身”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