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
9月9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情况。《意见》提出了6项20条重点举措,明确到2030年,将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品牌赛事,推动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
“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今时今日,体育之效,还在于促消费,稳增长,强经济。以赛事经济为例——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等7地举办的51场重点赛事,拉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过160亿元,场均消费突破3000万元,显著体现出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从激烈的足球赛、篮球赛,到火热的马拉松和越野跑,再到极速激情的F1、扬帆搏浪的帆船赛……各类体育赛事精彩纷呈,不仅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也催生了新消费、孕育了新业态,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新力量”。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竞技体育成绩斐然,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屡现亮点,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14915亿元,占GDP比重1.15%。如今,健身打卡成为日常,球场相约蔚然成风,社区健身设施基本覆盖,攀岩、骑行、陆冲、飞盘等新兴运动加速普及……体育消费市场活力四射、潜力巨大。
《意见》围绕“供给—消费—产业”三大维度系统施策,旨在深入挖掘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可谓正当其时。它不仅为这一“朝阳产业”设定了2030年总规模超7万亿元的宏伟目标,更勾勒出“体育强国”与“民生幸福”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发展蓝图。
从供给端看——
《意见》将赛事经济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赛事,推动符合条件的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体系。这种“双循环”的赛事布局,将显著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无锡马拉松拉动效益5个亿、武汉马拉松激活近3亿元消费,正是这一政策导向的有力印证。各地应积极响应,充分挖掘资源禀赋,推动赛事“既好看又好办”,因地制宜推进“体育+”融合,助力消费提质升级。比如,一些地方推出创意配套,向篮球赛事观众赠送米酒、为马拉松选手发放带鱼,甚至衍生“票根经济”等新形态,实现观赛、参赛与“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
从消费端看——
消费场景的创新更体现政策的民生温度。《意见》明确要挖掘城市“金角银边”建设健身设施,鼓励商业综合体引入体育业态,发展夜间体育消费。对此,要破除有形或无形的边界,拓宽运动场景,激活“休眠”场馆,推动其分时开放、惠民使用,让体育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北京把运动场搬进生活圈,延长开放时段的体育场馆让奥林匹克公园夜晚变身运动乐园,就是生动案例。
从产业端看——
《意见》强调推动体育用品向“潮品”升级,以“科技+时尚”双轮驱动提升产品竞争力。对体育企业而言,加快研发运动穿戴设备、虚拟运动设施等新产品,都大有可为。
让赛场上的喝彩转化为市场活力,让运动热情延伸为消费动能,这是体育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美好愿景。以创新拓展供给,以场景激活需求,以政策引导方向,体育消费必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而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