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从单向传递到润物无声

广州多所学校深入探索“浸润”式思政教育 从课程融合到活动设计创意多多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林欣潼、林霞虹

  广州市执信中学举行“感动执信”颁奖典礼。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摄

  9月8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浸润式思政 像盐像水像空气》,阐释思政教育应强调“浸润”,好的思政教育是让道理可感、观念可触、真理可悟,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心灵土壤”,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深入体验、用心感悟、学有所得、主动践行。

  昨日,广州日报记者专访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执信中学等校书记、校长及教师,挖掘广州不同学段“浸润”式思政教育的鲜活案例,从课程融合到活动设计,探索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递”向“润物无声”转变的实践路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林霞虹 通讯员陈泽曼

  中山大学

  在校园内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靳祥鹏告诉记者,中山大学始终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工作的“生命线”,在内涵、内容与方式上迭代创新,用与学生同频共振的话语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如盐入水”般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育人目标。

  中山大学着力构建“体系科学化、项目品牌化、队伍专业化”的工作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从“泛化开展”向“精准落地”转变。

  靳祥鹏说,在体系化推进上,中山大学以“全周期培养”为理念,善用“身边榜样”与“仪式场景”,让思政教育可感可触,并依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集体活动,将学校红色基因融入仪式流程,让责任担当自然融入学生心中。此外,学校还深入挖掘校内红色建筑、校史中的标志性人物及其精神内涵,把校园变成“思政课堂”。今年9月7日,中山大学举行2025年开学典礼。2万余名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在线下线上齐聚一堂,共上“大学第一课”。五星红旗庄严入场,电影《坪石先生》展示校史故事,新生代表向母校(高中)老师献花致敬……典礼上的诸多环节让这堂“大学第一课”意义深远。

  “项目品牌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靳祥鹏告诉记者,中山大学坚持了29期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简称“马研班”)就是典型代表。在为期两年的培养周期内,学员们通过深化理论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等,不仅实现了自我提升,更成了“行走的思政旗帜”——他们活跃在各学院,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交流与集体活动,“以点带面”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进步。如今,历届“马研班”学员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思政教育的深远影响。

  在“队伍专业化”建设上,靳祥鹏介绍,中山大学整合党政专职辅导员、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等多方力量,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他们形成了覆盖学生成长各环节的育人合力,让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点滴、贴合学生需求,真正实现“浸润式”育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将思政教育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这个夏天,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喜报”不断——在7月举行的第36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华附学子林钰坤获得金牌,排名世界第六,为广东省斩获国际生物奥赛首金。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是华附育人的重要一环,该校承办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绽放光彩,不乏学子考入知名高校,立志深耕科研。

  华附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让学生把知识学深、学透,也不仅在于培养学生个人跨界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华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中的新领域。我们希望学生理解科技创新的目的——服务于身边老百姓的生活,为国家更美好的未来进行发明创造。”姚训琪说。

  姚训琪表示,学校向来认为,思政教育要融入日常课程,特别是要融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此,华附讲究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两种课堂”,一是在校园普通课室里的课堂,二是走向社会的“行走课堂”。“我们鼓励孩子们走出校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的变化。”

  华附坚持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逾35年,每年带领学子走进农村,与农民朋友同劳动,向农民朋友学习。姚训琪表示:“让孩子们走进农村,参加劳动,目的不仅在于让他们感受自食其力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有更大的抱负,用自己的努力与创造,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执信中学

  让学生有自我成长的动力

  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广州市执信中学举行了第十五届“感动执信”颁奖典礼,在科创、服务、艺术等领域表现优异的学生、校友、家长代表以及饭堂厨师团队逐一上台领奖。执信饭堂厨师代表周阿姨在上台分享感言时,几度因紧张而语塞。在台下师生充满鼓励的掌声中,周阿姨腼腆地笑道:“有一次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我给他多打了一勺红烧肉,没想到这么小的事,让大家记在心里。其实,我们每天都做着最平凡的事,把米淘干净,把菜炒得香,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吃好。这份奖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我们会继续用心做好每一顿饭。”

  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表示,思政课并不止于课堂,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动执信”颁奖典礼就是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学校每天都有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我们希望发挥榜样的力量,让校园里每个孩子都对美好充满向往,懂得关爱每一个人,愿意为他人创造价值。”

  陈民认为,在中学落实思政教育,要让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动力。为此,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活动、家校合作等方方面面,在日常点滴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同学们在社团、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去为他人、集体乃至社会服务,去合作、去感触,获得一种成就感,就能推动学生有更强的意愿、更大的动力继续做好每一件事,有更宏大的愿景与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这就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陈民说。

  他还表示,教师不只是教书,更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每位老师的一举一动、一个微笑、一句鼓励,每位老师的专业精神、敬业态度、对学生的关爱,学生都能看到、感受到。”好的教育,是心灵撼动心灵,教师首先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品德,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感染人、影响人,推动学生用心感悟,心有所向,行有所达。

广州日报要闻A5思政课:从单向传递到润物无声 林欣潼、林霞虹2025-09-09 2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