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北江白庙渔村,简易的游船大都是货船临时改造的。

北江飞霞山,新游船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

北江白庙一带的旧船厂搬迁后,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也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升级后的北江游船,装饰成婚纱船,满足日益丰富的文旅消费需求。

北江游船的功能不断升级,为日夜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夕阳余晖洒满北江清远段,银白色的“凤舞北江”号纯电动游船缓缓驶过,38分贝的静音引擎令江面碧波涛声更欢。游船观景台上,游客举着相机定格两岸风光,耳畔似回响着苏东坡“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诗句。而岸边岩壁上密布的古篙洞,仍留存着纤夫们曾经的勒痕——短短十年间,北江的“船”完成从“柴油机轰鸣”到“电驱清波”的蜕变,船民的生活随之改写,游客的体验也迎来全新升级。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老船“功成身退” 新船“接棒启航”
北江白庙一带地处清远市清城区,紧邻北江干流中游,是北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也是清远“一江两岸”文旅布局的核心区域之一。岸边渔村自宋代起就是北江流域重要的水运码头与商贸集散地,过去凭借临江优势,成为来往商船停靠、货物中转的“水上驿站”,码头边的老街、渔村至今仍留存着当年商贸繁荣的痕迹,见证了北江航运的百年变迁。
还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有游客从白庙码头租船游览北江飞霞,品河鲜也在清城悄然兴起,经常有来自广州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谈好价格后呼朋唤友登船开启北江游,大大小小的平底铁壳木棚游船在白庙聚集招揽生意的热闹场面成为很多外地游客对清远早期旅游的印象。
“以前开‘铁皮船’,柴油机一启动,震得人耳朵嗡嗡响,说话得凑到耳边喊。”老船工曾伯手指着江面,眼神里满是对过往的感慨。2015年前,他驾驶的是货船私改的游船,局促的舱内只有几张桌椅,四面漏风不说,雨天船舱漏雨如筛。
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的北江清城段,111艘由货船私改的“铁皮箱”游船仍是主力,外观陈旧,设施简陋,江岸边,排列着一间间的旧造船厂更显破败:露天车间横七竖八的是锈迹斑斑的报废船壳,与周边低矮破旧的渔村民房一道,成了北江岸边的“灰色印记”。
近年来随着北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场关乎生态与生存的变革自此启幕。清远市政府先从“船”入手,强制报废全部老旧游船,推动新游船配备油水分离器、污水收集箱,实现生活污水100%集中处理,老旧游船强制报废后,政府协助新船购置贷款,并对接培训资源(如船员安全培训、餐饮服务技能)。不少老船家为了应对旅游市场的变化,纷纷贷款更换了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的新游船,全方位迭代硬件与服务,打造集“食、游、娱、赏”于一体的高品质游船体验。
据统计,清城北江现有的52艘游船中,多艘完成纯电动力改造,不仅降低了航行噪声、减少了环境影响,还优化了舱内空间布局——全通透式观景舱设计搭配超大观景窗,让游客在欣赏北江两岸青山碧水、飞来峡壮阔风光时,视野无遮挡;部分游船增设露天观景甲板,配备舒适休憩座椅与遮阳设施,满足游客亲近江风、拍摄江景的需求。餐饮服务上,游船突破传统简餐模式,深度融合清远本土美食特色,推出“北江鲜味套餐”,还有英德红茶、连南蜂蜜等特色饮品,让游客在航行中品味清远风味;同时,针对家庭游客、商务团体等不同群体,提供定制化餐饮服务,如亲子主题餐、商务简餐等,兼顾口味与场景需求。如今,各种造型时尚,乘坐舒适的新游船穿梭江面,大大提升了清远北江游的文明形象。
如今,曾伯的生活彻底变了样。他穿上深蓝色制服,当上了新游船的安全员,每天沿着整洁的游船走廊检查设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令他很开心:“现在的船又稳又静,游客坐在观景台聊天都不用提高嗓门了”。
社区里72%的原船家都像曾伯一样,有的成了新游船的老板,有的转型成船员、环卫工或客栈老板,“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稳定工作,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腾退旧厂空间 江岸“颜值回归”
白庙一带北江岸边的旧建筑改造也更让游客眼前一亮。2018年,两家污染环境的旧造船厂彻底退出江岸,曾经堆满焊接废料、油污遍地的旧造船厂,如今变身绿美江岸——沙滩草地绿意盎然,俨然湿地景观,宽敞的车间场地成了自驾游的停车场,原本低矮破旧的渔村民房粉刷一新,艺术涂鸦和庭院绿植令人眼前一亮,步入其中发现原来是时尚的江景民宿,户外的临江平台坐着品咖啡的游人。
在“渔人码头”周边,文创与非遗业态蓬勃生长:游客中心陈列着龙舟图腾T恤、鱼篓挂饰等6类文创产品,修复后的盐关遗址每年举办“鱼干节”,疍家游龙非遗表演吸引上千人参与晒鱼、烹鲜,手作鱼干、北江银鱼等特产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游船码头旁的咖啡店更是人气爆棚。这家由旧鱼铺改造的小店,原木色吧台搭配蓝色海洋风墙面,墙上挂着北江老照片与船桨装饰。
旧船换新、船家转型、游客点赞,北江生态经济带的规划改造,不仅让白庙渔村变了模样,集体经济也随之实现跨越式增长。白庙社区成立水运公司后,统筹13艘游船调度,联动水上乐园、卡丁车场打造文旅链条,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159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
记者手记
北江以“船”的迭代为切入点,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结合——通过游船绿色化守护“绿水青山”,再以民宿、文创、医养等业态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北江“船”变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老船家从“靠江吃江”的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文旅服务的从业者;渔村从“以船为家”的传统聚落,升级为“产村融合”的新型社区。这种变化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的全面提升,生动诠释了“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乡村振兴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增添了“北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