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社会“大课堂” 广州解锁社会大思政课全新“打开方式”

课堂萦绕“烟火气” 理论宣讲“活起来”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邓潇丽、杨朝露、卜松竹

  9月5日,《广州日报》刊发评论《气象万千的中国就是大课堂》,阐释了以广阔社会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

  社会大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场,如何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成为各界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聚焦广州本土实践,专访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妇联以及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从工会系统的职工思政引领,到妇联组织的思政建设,再到红色场馆的“沉浸式”思政教育,通过聆听他们的思路见解,展现广州在社会大课堂中创新开展“思政课”的鲜活案例与前沿探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潇丽、杨朝露、卜松竹 通讯员穗妇宣、张琳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用青少年喜欢的方式“点燃理想之光”

  广州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让它们与青少年的大思政课有效连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近来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说,“点燃理想之光”是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专为青少年群体打造的教育项目,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青少年研学活动、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共三大主题实景课堂、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活动及传统文化活动等。活动场地覆盖面广,涉及纪念馆、学校、红色公交车及站台、地铁、客轮、机场及主题航班等。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是广州首家推出课程资源包的红色主题展馆,原创性推出了“红盒子”中共三大主题实景课堂入百校的计划。实景课堂嵌入杨匏安旧居、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点,通过历史课堂、互动游戏、戏剧演绎、红色电台等形式,不出教室就能将研学内容跨越时空、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社会大课堂”与学校思政和历史课程连接起来。

  除了建设好纪念馆本身这个“主阵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还着力让纪念馆走向社会,走入社区、学校,融合化发展,发挥“纪念馆+”的无限可能。

  比如,纪念馆与广州交通系统的合作,打破了纪念馆边界,开拓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多元阵地,打造出海陆空全方位布局红色文化的宣传矩阵,将中共三大红色元素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将党史学习教育推广着眼在人们出行的细微处,让“静态参观”转化为“动态展示”。

  广州市总工会:劳模讲 云宣讲 上好职工“思政课”

  “从报告厅到生产车间一线,从红色工运主题航线到研学活动,从‘劳模工匠讲’到‘云宣讲’,羊城职工思政课无处不在。”广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会积极发挥组织和资源优势,通过构建“羊城职工大思政课”载体、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以及创新运用数智化手段等,多维发力推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广州工会红讲堂”职工思政品牌,建立“理论专家+劳模工匠+工会干部+优秀职工”组合主讲人模式,通过工会干部带头讲、劳模工匠主力讲、专家名师深化讲、职工自身讲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创新打造了“羊城职工大思政课”工作品牌。

  二是充分发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作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产业工人思政示范点的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利用丰富的红色工运资源,打造与工运历史时空深度融通、与城市发展空间深度融合、穗港澳三地职工深度交流的红色工运历史寻访项目,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是以数智化赋能职工思政工作。依托数智化平台,积极打造“云领学、云宣讲、云诵读、云学史、云培训、云阅读、云文化”组成的数智化职工“云思政”工作体系。

  “我们希望将职工思政工作送上‘云端’、送进职工心坎上,推动职工思政工作网络化、精准化、常态化发展,不断扩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加广泛凝聚起职工群众的奋进力量。”该负责人表示。

  广州市妇联:探索“社会大学”思政教育的特色路径

  “‘气象万千的中国就是大课堂’这一命题,在广州市妇联的创新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广州市妇联副主席陈艳艳介绍,近年来广州市妇联以“羊城巾帼心向党”品牌为抓手,将880万女性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肌理,探索出一条“社会大学”思政教育的特色路径。

  市妇联深谙“社会即课堂”的道理:在珠江钢琴创梦园以广府文化宣讲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甚至将三八红旗工作室建到消防指挥中心,并创新组建女大学生志愿宣讲队、“美丽花城”宣讲队、粤剧传承宣讲队等189支特色队伍,构建“15分钟宣讲圈”。这种“生活化嵌入”的思政教育,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听”的转变。

  思政教育最忌“高空作业”,广州市妇联的解法是让榜样人物成为行走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代表李方方用45万公里“零事故”行车记录诠释工匠精神,军嫂韩素云与老妇联主任跨越30年的拥抱传递广州的城市大爱……可以说,这些真实可感的“活教材”,构成了妇女群众身边的精神坐标。

  更可贵的是,市妇联搭建起“发现—培育—传播”的完整链条,通过“树典型、立标杆”五年来培育510余名先进典型,让女性奋斗者站上榜样的舞台。

  思政教育要避免“孤岛效应”,必须构建协同生态。广州市妇联用“时间贯穿+空间覆盖+云端联动”的三维矩阵,打造出思政教育的广州妇联方案,以品牌活动串珠成链,凝聚妇女群众感恩奋进。

广州日报要闻A5课堂萦绕“烟火气” 理论宣讲“活起来” 邓潇丽、杨朝露、卜松竹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