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系列评论之六

浸润式思政 像盐像水像空气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本周,继中小学之后,多地高校迎来开学季。校园内外,有关“开学第一课”的讨论,也在持续。

  好的思政教育,应该像什么?

  像盐。“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比喻生动形象、意蕴深长。

  像水。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惊涛拍岸的,是水;润物无声的,亦是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思政教育要如水一般,化润万物、滋养心田。

  像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味,却须臾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价值塑造,正是思政教育的核心目的之一。好的思政教育,自然也当像空气。

  ……

  像盐、像水、像空气,诸多比喻可指向同一个词——浸润。沉浸其中,温润而泽。如盐作为“食肴之将”,溶解于食物,体匿而性存,无痕却有味;如空气之于人,无色、透明却必不可少;如春风化雨,如源头活水,润物细无声,善利万物而不争。

  思政教育为何要强调“浸润”?

  这是规律所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言,最好的教育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思政教育亦是教育,理当也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长,不填鸭灌输,不刻意说教,而是和风细雨、浸润日常,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这是本质使然——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其根本任务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最难改变的也是思想。要教育人、说服人,必先打动人、感染人。浸之润之,就是要让道理可感、观念可触、真理可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力量。

  这是使命所系——

  今时今日,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上观念多元、舆论纷杂、科技“奔腾”,思政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对象涌现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强调“浸润”,才能更好适应新情况、回应新课题,更好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浸润”?

  倘若以盐为喻,思政教育的层次至少有三——

  第一层次,如盐在沙的“混合”。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如今,大多数教师都已意识到,思政教育要多一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要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少一些生硬、“直给”的灌输。不可否认,仍有一些课程停留于第一层次:如盐在沙,且非白沙,二者混而不合,界线清晰可辨,说教“痕迹”明显。

  第二层次,如盐在水的“融合”。

  有高校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村庄,探索“田野思政”育人模式;医学高校组织师生去各地义诊,在公益实践中接受生命教育;不少博物馆用VR重现长征路,让游客在“可触摸”的历史中达到共情共鸣……

  如盐在水,人们感觉不到盐的存在,只觉有滋有味、久有回味。这要求我们,要将“想说的”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程中、校园里,植入到生活深处、社会“大课堂”之中。要因材而施、因人而异,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理论讲授和实践感悟之间把握平衡,让思政之“盐”浸入其中,无痕但味足。

  第三层次,如盐在身的“化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青年报发起大讨论,让广大青年通过观点的碰撞、观念的交锋,驱散思想迷雾;针对“躺平”现象,北大思政课不是简单“一批了之”,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内心的答案……

  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爱尔兰诗人叶芝有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浸润,从来不是单向的浸泡,而是双向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所谓如盐在身,就是盐在体内被消化与吸收,与人体发生新的化合反应。这提醒我们,教师应是引路人而非灌输者,学生应是“探索者”而非“接收器”。要通过“课程设计”,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深入体验、用心感悟,在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共鸣中催生新知、学有所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痕、无感,无定式、无常形,才能更有声有色、有力有效。从混合走向融合、化合,就是要让思政教育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更好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心灵土壤”。

广州日报要闻A5浸润式思政 像盐像水像空气 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