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五运 聚“荔”百千万

荔湾南北协同新旧交融
加速迈向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5日 吴多、荔宣

  永庆坊

  金秋九月,十五运会的脚步渐近。羊城大地上涌动着城市建设的热潮与迎接盛会的欢欣。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恰逢体育盛会,广州这座底蕴深厚的千年商都,即将向全国人民交出一份老城市新活力的答卷。

  作为老城市新活力“首提地”,广州市荔湾区紧扣“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结合区域特色,以空间为横轴,以时间为纵轴,铺展南与北协同的新画卷,谱写新与旧交融的新篇章:

  在北片,围绕建设“历史文化核”,打造最具岭南风情、广州特色的“老荔湾”;在南片,围绕建设“现代活力核”,打造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荔湾”,全力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现代化中心城区。

  三载砥砺,芳华初绽。荔湾聚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正加速向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迈进。

  文、图/吴多、荔宣

  协同南与北:

  全力补短板,推动南北片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

  今年9月1日,位于荔湾南片的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初中部广钢校区二期、广州市真光中学广钢校区等5所学校(校区)同步启用,6800余个优质学位一次性上线。2024年、2023年开学季,荔湾“上新”的学校(校区)同样都集中在南片,分别为4所、1所。三年来,荔湾正全力补齐南片优质教育资源短板。

  时间回到2022年12月8日。当“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在广东大地吹响时,广东省明确,这一工程的全面实施旨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并提出“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节点。

  彼时,摆在荔湾面前的,正是典型的南北片区发展的不平衡。滔滔珠水,将荔湾一分为二,南片与北片隔江相望,在自然的分割与历史的演进中,形成截然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节奏:北片西关,面积约12平方公里,坐拥14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作为广州老城区,人口稠密、配套成熟、城市管理精细,但基础设施陈旧的问题较为突出;南片芳村,面积约47平方公里,集中了荔湾20条城中村,曾是广州重工业集聚区,旧厂的腾退、旧村的改造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明显。

  在空间横轴上,荔湾坚持南北协同,从多个维度全面缩小南北差距,提升区域整体水平。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环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是“百千万工程”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着力点。

  三年来,荔湾高起点、高标准开办新建配套学校,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持续改善校园环境,全区新增学位过万个,并通过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集团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共建,有效提升全区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年来,荔湾实施医疗资源提升行动,新建并启用区儿童医院、荔湾中心医院花地湾院区;组建荔湾中心医院医疗集团,以“1+5+20+N”为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诊疗服务;推动社区医疗“一街一中心”建设达标率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名中医工作室全覆盖。

  三年来,荔湾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成社区颐康站197个(含22个颐康中心),实现社区颐康服务站建设全覆盖;现有长者饭堂170个,累计为老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186.72万余人次。

  三年来,荔湾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建成、打通白鹅潭大道(上涌直街—信义会馆段)、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工程(广州段)A线、南漖路等91条道路50公里,完成丛桂路、东沙路等149条、86.8公里道路升级改造,2024年全区路网密度从8.05公里/平方公里增长至8.64公里/平方公里;全力保障地铁11号线、22号线、广湛高铁、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等项目进入全面建设“快车道”。

  三年来,荔湾积极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创优。全区1044个网格全覆盖配备专职网格员,在全市率先实现网格微小化实体化运作及专职网格员全覆盖;建立全市首个城中村警网融合工作站,最小应急单元实现村居全覆盖,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

  三年来,荔湾区针对城中村环卫保洁水平不高、环境面貌脏乱的问题,创新工作模式,规范街道环卫站实体化建设,实行环卫保洁由“村自治”转变为“街道环卫站统筹”,实现全域规范化保洁全覆盖,城中村环境面貌明显提升。

  协调新与旧:

  “旧中育新,以新改旧,新旧互促”,让城区产业和形象双提升

  今年暑期,西关永庆坊旅游区迎来356.4万人次游客高峰,再一次证明这个广州最火老街区的文旅新活力;对岸,聚龙湾高端商业“双太古”正在火热建设中,为首期年底亮相冲刺进度。

  千年城脉、文脉、商脉延续,传统与现代在荔湾这片热土碰撞,淬炼出荔湾独具魅力的城区特质。当省市赋予荔湾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的新使命,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地,荔湾区首先要直面的便是“新与旧”的命题。

  敬畏历史,方有未来。在时间纵轴上,荔湾坚持“旧中育新,以新改旧,新旧互促”,让新与旧在同一片土地共生共荣。

  三年来,荔湾统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让旧街区成为城市新地标、文商旅新名片。荔湾14片历史文化街区中,沙面、逢源大街—荔湾湖2片街区已完成改造建设,多宝路等6片街区正在实施,累计完成改造面积约47万平方米;永庆坊获评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泮塘五约、恩宁路项目分别入选国家城市更新优秀案例和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保护利用工作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并向全国推广。

  三年来,荔湾分批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探索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让旧小区改出新面貌、改出好生活。围绕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45个,2022—2024年在全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年度综合评估中连续三年总分排名第一。

  三年来,荔湾全面推进老旧物业提质增效,让旧物业找到新前景、创造新价值。荔湾有序实施320万平方米老旧物业升级改造,截至2024年已完成32个项目60万平方米老旧物业的改造。西塱、海中等村镇工业集聚区加快改造提升,1906科技园、奥宝汇科创园等一批老旧物业重现生机,吸引新业态、年轻人回流老城、复兴老城。

  三年来,荔湾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让旧村在记住乡愁的同时看得到未来。大力推进山村、坑口两个国企做地新模式项目,分类处置旧模式城中村改造项目。城中村改造已然成为荔湾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有力抓手。

  看城市更新——越来越多旧街区、旧小区、旧村、旧厂区在“拆、治、兴”并举之下,延续生命力、焕发新活力。

  土地征收、城中村改造、村集体留用地建设开发、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升级、老厂房“工改工”、老旧物业提质增效等齐头并进,随之而来的是荔湾产业空间的不断拓展。近三年荔湾累计建成产业载体49个、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腾挪出产业发展空间约6平方公里,有效解决老城区产业载体不足、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与此同时,一场向实而为、向新而行的产业焕新记正在上演。

  荔湾坚持产业第一,依托深厚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以现代都市工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实体经济,全力构建荔湾“1283”现代化产业体系。

  看产业升级——越来越多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迸发新动能。

  三年来,荔湾规上工业增长势头良好,激光与增材制造、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都市工业加快集聚。广州荔湾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全市首个省产业园,广州市未来增材制造研究院落地运营,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通过省级认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承载区加速成形。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纳入市级生物医药价值园区(全市共4个),荔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揭牌,现代中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三年来,千年商都发源地的荔湾在现代商贸业中绽放新彩。白鹅潭向世界级地标商圈进发,聚龙湾太古里首开区、山姆会员店、华润万象城等大型商业骨干项目加快建设,陆续将在今明两年开放。专业市场加快转型升级,黄沙水产中心启航在即,9家专业市场获评广州市星级市场,汇美国际、apM时代国际成功向时尚化转型,特色产业消费商圈建设进一步夯实。

  交卷时刻即将来到,时间只属于奋进者!荔湾将把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与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结合起来,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亮点。

  专题

广州日报要闻A5荔湾南北协同新旧交融
加速迈向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吴多、荔宣2025-09-05 2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